經歷了諸多波折與考驗,丁晴柔與張書禹在家庭與事業的雙重軌道上愈發沉穩堅定。
丁晴柔在智能創藝的項目研發中迎來了關鍵階段。她所主導的一個智能繪畫輔助系統即將進入最后的優化與測試環節。這個系統旨在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精準分析畫家的筆觸風格與創作意圖,從而為畫家提供實時的創作靈感與構圖建議,甚至能夠模擬出不同風格的繪畫演變效果,助力畫家突破創作瓶頸,探索更多藝術可能性。
為了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丁晴柔常常在孩子入睡后的深夜,獨自坐在書房,對著電腦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和復雜的算法模型仔細鉆研。她時而眉頭緊鎖,陷入沉思,時而快速敲擊鍵盤,修改代碼參數。每一個細節都關乎著項目的成敗,她不敢有絲毫懈怠。
與此同時,張書禹則全力拓展公司的業務版圖。他頻繁奔走于各大城市,與知名藝術院校、畫廊以及科技企業展開深入合作洽談。他希望能夠搭建起一個多元化的智能創藝生態系統,將藝術創作、教育培訓、作品展覽與商業推廣有機融合,為智能創藝產業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一次前往上海的商務之旅中,張書禹結識了一位在藝術教育領域頗有建樹的教授。這位教授對智能創藝技術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前景極為看好,并表示愿意與張書禹的公司合作,共同開發一套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的智能創作課程體系。這一合作意向讓張書禹興奮不已,他深知這將是公司業務拓展的重要契機。
然而,長期的高強度工作和頻繁出差,讓張書禹的身體逐漸出現了問題。一次在與客戶的會議中,他突然感到一陣頭暈目眩,險些暈倒。同事們急忙將他送往醫院,檢查結果顯示他因過度勞累而引發了低血糖和高血壓。
丁晴柔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地趕到上海。看著病床上略顯憔悴的張書禹,她的眼中滿是心疼與擔憂。
“你怎么這么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工作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把自己累垮了啊。”丁晴柔嗔怪道。
張書禹虛弱地笑了笑,“我知道,這次是我疏忽了。只是公司現在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處理,我不想錯過任何一個機會。”
丁晴柔輕輕握住他的手,“我理解你的抱負,但我們是一個家庭,你的健康對我和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以后我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不能再這樣拼命了。”
在丁晴柔的悉心照料下,張書禹的身體逐漸恢復。出院后,他聽從了丁晴柔的建議,調整了工作節奏,開始注重勞逸結合。他會在工作之余抽出時間進行鍛煉,陪孩子玩耍,享受家庭的溫馨時光。
而丁晴柔在完成智能繪畫輔助系統的初步測試后,也迎來了新的挑戰。部分試用的畫家反饋,系統雖然在技術層面表現出色,但在藝術審美和情感共鳴方面仍存在不足。這意味著她需要重新審視系統的算法設計,融入更多關于藝術情感和審美哲學的元素。
為此,丁晴柔開始深入研究藝術史和美學理論。她閱讀大量經典藝術著作,參觀各類藝術展覽,與藝術家們進行深入交流,試圖從中汲取靈感,找到提升系統藝術感知力的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孩子的童言童語和天真無邪的想象力竟能為她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每當她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孩子總會用他獨特的視角和充滿創意的想法為她提供新的思路。
“媽媽,這幅畫看起來好孤單哦,要是能有一些小動物來陪它就好了。”孩子指著一幅畫對丁晴柔說道。
丁晴柔心中一動,她意識到,藝術創作不僅僅是技巧和算法的堆砌,更是情感與想象的表達。她開始嘗試將孩子的這種純真的情感感知融入到智能繪畫輔助系統中,通過算法模擬孩子般的想象力和情感聯想,為系統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