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劉遠博打開了那本書,翻到特定一頁,與黃宏章的研發稿并排放在桌上。當黃宏章看到書頁上的內容時,他的臉色驟變,從憤怒轉為驚慌失措。
同一天稍晚,在蓉城的611研究所里,59歲的飛機研發師盧文峰剛吃完晚餐回到辦公室。
作為殲-7E戰斗機的主要研發者,他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款改良版戰斗機備受軍方喜愛,很快還將出口海外賺取外匯。
盡管對于殲-7E感到滿意,但盧文峰并不滿足于此。隨著殲-7E項目的收尾,他已經開始構思下一步的改進方案。
身為研究所的一員,他知道十號工程項目正在順利推進。但無論是出于風險管理還是進一步擴大出口的考量,殲-7系列仍有改進的空間。
盧文峰在改進戰斗機的研發上遇到了難題。到了90年代末,傳統的晝間戰斗機顯然已經過時。
盡管之前曾嘗試開發全天候型號如殲7C/D,但效果不佳,部隊反應甚至不如之前的殲7E。
盧文峰意識到,僅僅通過擴大機身來增加雷達探測范圍,同時犧牲飛機的靈活性,并不是一個好辦法。
于是,他決定探索新的研發方案。他的想法是將雷達置于機頭,而將進氣口移至別處。然而,經過多次試驗后,發現這些改變要么導致性能下降,要么改動過大難以實現。
最近,盧文峰一直在研究一種新穎的下巴進氣研發。盡管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這項技術充滿了挑戰
機頭雷達罩會影響氣流,進而干擾進氣效率。大多數研發方案還沒成型就被放棄了。
唯一相對成功的案例,在特定速度與角度條件下,仍存在嚴重進氣問題,這對WP13F發動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正當他為這個問題煩惱不已,回到辦公室準備加班時,意外地發現郵箱里有一封來自《航空學報》編輯部的信件。
作為該期刊的一名審稿專家,盧文峰對待這份責任十分認真,總是盡快完成每一份審閱任務。今天也不例外,盡管這意味著他又得暫時擱置自己正在的研究項目。
“唉……”盧文峰輕嘆一口氣,拿著信走進房間,倒了一杯水后便坐回桌前。
打開臺燈,他緩緩撕開了信封。
標題映入眼簾:《雙模塊下頜式內轉進氣道與圓錐前體的一體化研發》。乍一看,他以為這是團隊里哪個研發師提交的報告。
“挺有意思的……”盧文峰立刻來了興致。因為這正是他近期的研究課題。
出于習慣,他先翻到末頁查看作者信息,發現是來自京航大學的一個名叫許寧的人,既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訊作者。這個名字對他來說很陌生。
盧文峰心想,這篇論文可能只是平平無奇,甚至有些水分,畢竟京航大學本身就是該期刊的主辦方之一,對自家人的稿件總會有所偏愛。
盡管如此,作為審稿人,他還是決定以專業態度對待這份工作。說不定還能從中獲得些啟示呢……
然而,剛讀完摘要的第一段,他就意識到自己的判斷可能過于草率了。
“這項研發不僅提升了內轉進氣道前緣附面層的排出效率,還巧妙地解決了前緣附面層與進氣道內流場之間長期存在的干擾問題。”
這句話直擊要害,說出了盧文峰近幾個月來一直試圖克服的技術難點。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提到馬赫數m=0.8條件下,總壓恢復系數達到或超過0.942時,盧文峰手中的筆因激動而微微發顫,不慎將一滴墨水濺到了桌上。
但此時此刻,這點小事早已被他拋諸腦后。
盧文峰看著手里的新研發方案,發現它比之前的研發提升了超過10%。他不知道的是,這已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