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光和七年)。
這一年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年歲。太平道的張角相約信眾在這一年的月日舉事反漢,而口號就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蒼天’其實就是指的是大漢朝廷,而‘黃天’指的是太平道。
根據(jù)五德始終說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張角規(guī)定所有信徒頭戴黃巾為標記,象征著要推翻漢朝的統(tǒng)治。張角一面派人在各地都書寫上‘甲子’記號,另一方面又派遣得意弟子馬元義到各地召集數(shù)萬人到鄴準備,還曾經數(shù)次到洛陽勾結宦官封胥、徐奉等人作為內應,想要在起事時里應外合。
不料,卻在起義的前一個月,張角的一個弟子唐周在洛陽因為其他的事情被抓,而這唐周也是膽小怕事之徒,驚慌之下竟然將張角意圖謀反的事情說了出來,于此同時還供出了當時正在京師埋伏的內應馬元義等人,官兵大力捕殺信奉太平道的信徒,株連者達到千余人。同時朝廷下令冀州抓捕張角。
由于事情敗露,張角不得不提前一個月發(fā)動起義,也就是后世所稱的黃巾起義。張角本人自稱“天公將軍”,兩名兄弟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他事先就將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八州的信徒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五六千人,每方設置一名渠帥,各地的事宜由渠帥處理,而他本人做統(tǒng)一指揮。
黃巾軍首先在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毀官府,殺害朝廷官員,將從官府中打劫得來的錢財分發(fā)給窮困的老百姓,再加上之前張角行醫(yī)濟世的美名,因此黃巾起義的前期,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內,全國八州二十八郡都發(fā)生了戰(zhàn)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各地州郡失守,官兵敗逃,震動了京師洛陽。
同年的三月,漢靈帝劉宏命令何進為大將軍,帥左右羽林屯于都亭,鎮(zhèn)守京師;同時解除黨禁大赦黨人,要求各公卿捐出軍資,并且推舉將領子孫以及民間有深明戰(zhàn)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另外一方面,同時派遣東漢名將盧植,皇甫嵩及朱儁等名將各帥精兵反攻黃巾軍。
朝廷軍首戰(zhàn)卻是失利,大將朱儁、皇甫嵩被困于長社,各地義軍更是士氣如虹,此時的黃巾軍如日中天。
但也恰恰就在此時農民起義的局限性也突然間暴露了出來,各地義軍首領各自為戰(zhàn),不知道相互集結照應,有不少起義軍首領為了籌集兵員、糧草不擇手段,甚至更有不少山賊盜匪打著黃巾軍的名義,干的卻是危害老百姓的事情。為禍之烈尤勝官府,失去了最開始起義的目的,逐漸引發(fā)了各地民眾的反抗情緒。
終于,就在同年的月,皇甫嵩設計在長社火燒黃巾軍,大敗黃巾主力部隊,拉開了黃巾軍敗亡的序幕,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各地如火如荼的起義大軍接連遭受了沉痛的打擊。
同年月份,張角于廣宗病死,黃巾軍一下子群龍無首,很多對張角死忠的教徒因為沒有了領袖而變得沒有戰(zhàn)心。朝廷軍隊抓住戰(zhàn)機,反擊黃巾軍,將黃巾軍殺得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于年月,皇甫嵩與巨鹿太守郭典攻下曲陽,成功地斬殺張寶,俘虜多達十余萬人,至此,黃巾之亂終于平息。
黃巾之亂雖然只進行了短短的九個月時間,但是它為東漢朝廷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一方面殘留下了不少叛軍分散在各地,使得許多地區(qū)甚至成為了政府無力管轄的三不管地帶;另一方面,也同時暴露出東漢朝廷積重難返的弊端,各地的軍閥野心家們也都逐漸的開始蠢蠢欲動。
尤其是在此后不久,年劉焉上書朝廷,為了鎮(zhèn)壓各地的黃巾余黨,建議天子恢復州牧制度,派遣大批廉潔忠誠的大臣坐鎮(zhèn)一方擔任州牧,這一建議更是加劇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的形成。當然這都是后話。
并州因為地處邊疆,且這里民眾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