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聯軍開始進軍洛陽時,董卓就趕緊調派華雄前去虎牢關,同時他自己也意識到恐怕洛陽是守不住了,因此聽從了李儒的計策——遷都長安。
東漢自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歷經百年經營,宮殿苑囿、官寺府庫,洛陽凝結了幾代人的智慧與汗水,作為帝都,洛陽早已為天下共知,這里匯聚了四方財富,人文薈萃,公卿貴戚室邸相望,洛陽的繁華與富庶,令天下神往!
洛陽乃首善之區,但是對于董卓來說不但此時關東諸侯組成聯軍虎視眈眈,在北方還有黃巾余部白波軍作亂,雖然黃巾軍實力不足以威脅到董卓,可是他們所出的位置正好是在洛陽與西涼之間的必經之路上,若是稍有不慎,董卓就將陷入前后夾擊沒有退路的危險境地。
董卓要遷都的消息不脛而走,公卿百官的家都在洛陽,誰想走?誰又愿意走!長安早已廢棄多年,根本無法與繁華的洛陽相比。
董卓也知道百官不愿遷都,但此事他主意已定,遷是必須的,不過他也知道因為廢立皇帝之事,士大夫們對他恨之入骨,因此遷都的事情他不愿親自出面,便上表漢獻帝,請求任命河南尹朱儁做太仆也就是他秘書。
使臣帶著冊書來見朱儁,朱儁卻說什么也不肯拜受,使者看朱儁不受詔,自己無法交差,也不走了。朱儁干脆明說,西遷長安必令天下騷動,我不能受詔。結果朱儁硬是頂住壓力,沒有接受任命。
董卓的意思是讓朱儁代替自己領銜主持遷都之事,朱儁也不傻,堅決不背這個黑鍋,不上董卓的賊船。
沒有辦法董卓最后還是只好親自上陣,召集文武百官開會。會上,董卓首先發言,大談遷都應合石包讖,必將有利國家。
百官聞聽盡皆嘩然,三公之一的司徒楊彪率先發言了“遷都改制,關乎天下安危,應謹慎從事。殷商盤庚遷都,引發民眾不滿,昔日關中被赤眉焚毀,已是一片廢墟,本朝自光武帝定都洛陽已有百年,百姓世代居此,安居樂業,現在突然讓他們背井離鄉,恐百姓騷動,更加之宗廟社稷都在此。遷都,一切均需重建,耗費巨大,國庫空虛,恐難承受。石包讖乃妖妄之書,決不可信,還請相國三思。”
董卓見楊彪公然跟自己唱反調很不痛快,但楊彪德高望重在朝中很有威信,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的世家名門,論門第不在袁家之下,董卓還是給了楊彪幾分面子,沒有當場發作。
董卓很有耐心地對楊彪提出的困難逐一反駁,楊彪也據理力爭,董卓頓時有些急了,就要發怒殺人。
太尉黃琬看風頭不對,趕忙過來打圓場“遷都事關重大,楊公也是為國家著想,他的話不無道理。”董卓拉著臉也不答話,一時間,大殿上場面尷尬。
三公之一的司空荀爽見今天這個形勢,知道說什么都沒用,董卓主意已定,再多說,只能激怒董卓惹禍上身,趕緊出列和稀泥道“遷都也是迫于無奈,乃不得已而為之,若不是關東叛亂,相國難道愿意遷都嗎?相國考慮的是,關東叛亂非一日可定,遷都乃平叛需要,相國是效法當年高祖據關中以安天下。”
荀爽的一番話讓董卓稍微舒服了一些,這才勉強擠出些許笑容,宣布退朝。太尉黃琬回家后連夜寫表章,將遷都的弊端一一列出,希望董卓能回心轉意。
董相國并未批復,他用實際行動做了回答。幾天后,董卓用各地連續有災害做借口,免去了楊彪、黃琬等人的職務。在漢朝天災頻繁發生,作為三公都是具有責任的,這也是皇帝或者權臣為了鏟除異己的手段。
同時為了安撫士大夫們,又提拔了比較傾向于他的一些官員,其中就有王允接替楊彪擔任了司徒一職。
又過了幾天,董卓又氣惱袁紹當選聯盟盟主帶頭討伐自己,遷怒整個袁氏一家,自袁紹叔父太傅袁隗以下,屠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