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
據《梁書·陶弘景傳》載:“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壇華陽之,周圍一百五十里。
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此掌山,固謂之茅山。
他們是漢景帝時候(前年)的人,中茅君茅固,字季偉,漢景帝時舉孝廉,累遷至武威太守,故武威郡的設立時間是前年。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
元封五年(前0年),分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
在今甘肅省范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涼州轄郡、國十二(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縣九十八。
當時涼州的范圍包括整個甘肅,西面與西域連界,北面包括了寧夏、內蒙古的部分縣(市),南面包括青海沿祁連山南麓的一些縣(市)。
到東漢靈帝時,涼州轄區又擴大到了長安以東的部分地區,區域橫跨甘、寧、青、新疆、內蒙五省區。州治姑臧。
涼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東接關中,西通西域,山脈前隔,沙漠后繞,“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
整個涼州,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
扼住了涼州,就等于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涼州便成為絲路和經濟交流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決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積淀。
涼州自古多安定。
古謠云“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涼州百姓愛好和平,從不排外,能忍辱負重,講究“吃虧是福”,商賈往來,從不欺凌,漸成經濟文化中心。
后來,涼州這里羌人、氐人以及南匈奴以及鮮卑等外族遷入。
使得涼州地界的人員種族成分變復雜。
姑臧縣,原名蓋臧,最開始是匈奴人所筑,后改名為姑臧。
因為此城呈龍形,故而又名“臥龍城”。
西漢建姑臧縣,隸屬于武威郡,為武威郡治所。
王莽篡漢時,建立了新朝,簇被設為雍州州治。
東漢末年改為雍州州治。
由于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
三國曹魏時重置涼州,以姑臧為治所。
在這個時代中,
由于呂布的出現,
歷史出現了偏差,
漢獻帝時沒有設置雍州,
故而如今西涼這邊依舊被稱為涼州,
姑臧自然是涼州治所。
姑臧城中一座最宏大的住宅群,
便是馬騰所居住的府邸,
正紅的朱漆大門頂端懸著黑色金絲楠木匾額,
上面龍飛鳳舞地題著兩個大字“馬府”。
門口兩旁,
蹲坐著兩頭栩栩如生的石獅,
那猙獰兇惡的表情仿佛要擇人而噬。
順著大門直往內走,
則是一條寬闊的青石板路,
兩旁沒有什么復雜優美的裝飾,
倒是與馬騰的性格一樣,
簡單、大方。
石板路的前方,
依次是這棟府邸的前院、前堂、后宅、后院。
此時已近卯時,
由于此時是冬季,
亮的較晚,
太陽還沒有從被窩中露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