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了蔡琰的琴音之后,
蔡邕便猜到了呂布的到來,
緩緩放下了手中的書籍,
一時之間,
也感覺到有些手癢,
雙手不自覺地伸向了旁邊的那張古琴。
觸摸到熟悉的琴弦之后,
蔡邕臉上的笑意更深,
先是起身將門窗全部打開,
使得琴音更加清晰地傳進來,
而后才正襟跪坐于古琴前,
傾聽女兒的那曲琴音,
“錚!”
就在蔡琰彈奏的曲子進入到一曲收尾之時,
蔡邕猛然一撥琴弦,
頓時一個激越的單音,
突兀地出現,
不但傳到了那片草地之上,
同時還將所有人一下子驚醒。
緊接著,一連串急促而激情的樂音飄蕩而出,
立刻吸引了所有饒注意,
尤其是蔡琰和呂布二人,
他們不但立刻分辨出憐奏曲子之饒身份,
同時,就連這支曲子也分辨了出來,
兩人默契地相視一笑,
互相微微點零頭,
蔡琰再次雙手撫上琴弦,
悠揚而低沉的琴音再次出現,
只是這一次,
即便是在場的那些不懂音律的幼童,
也能夠聽得出來,
此時此刻,仿佛是那位蔡老先生的琴音為主,
身旁的蔡先生的琴音,
似乎只是在為其輔助。
一個琴音急促而又激烈,
讓聽見的人忍不住感到熱血沸騰,
另外一個琴音低沉而舒緩,
仿佛是在低聲講述著,
兩個截然不同的琴音,
卻奇異又和諧地混淆在了一起,
成為一個嶄新的樂曲。
許多年齡大的孩子們,
聽到這里時,
不由得瞪大了雙眼,
臉上全是激動的潮紅,
古代讀書人不同于后世的學校,
古時候讀書人是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那時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也就是所的“君子六藝”。
根據《周禮》記載,
君子“六藝”分別指的是: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其中,“君子六藝”中的樂非常好理解,
也非常的具體,
它指的是六套歌舞,
分別是:《云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在古代有重要的祭祀活動時,
人們都會用這六套歌舞來表達自己的虔誠之心。
身為古代的君子,
對這六套歌舞是要掌握牢靠的。
但非常可惜的是,
六樂傳到漢代時只剩下了“兩樂”,
分別是《大韶》和《大武》,
其余四樂失傳。
但是雖然失傳了四套樂舞,
然而后人們卻將這樂拓展到了音律,
尤其是儒家大興之后,
琴和劍更是被作為君子的象征,
琴心劍膽由此而來,
故而古琴被推崇成為樂器中的王者,
因此所有的士家和世家子弟,
自幼年開始便需學習音律,
而樂器之中又以古琴為首。
因此書院中的許多學子,
大多都懂得操琴。
平日里比較經常聽到蔡先生,
也就是蔡琰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