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權衡之計
孫權坐在東吳那略顯莊重的宮殿之中,眉頭緊皺,仿佛兩道深壑刻在眉間,眼神中透著憂慮與沉思,宛如一潭幽深的湖水,讓人捉摸不透他此刻的心思。自得知劉備親率大軍氣勢洶洶地朝東吳殺來,他的心中便猶如壓上了一塊沉甸甸的巨石,寢食難安。
孫權深知,如今東吳面臨著腹背受敵的險境,一邊是劉備為兄弟報仇而來的虎狼之師,另一邊還有那對東吳虎視眈眈的曹魏政權。若是同時與兩方為敵,東吳怕是難以招架,猶如狂風中的孤舟,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他在殿中來回踱步,那腳步急促而又帶著幾分沉重,每一步都似踏在東吳的命運之上,發出的聲響在寂靜的大殿里顯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倒計時的鐘聲,催促著他盡快做出抉擇。
謀士們也圍坐一旁,各抒己見,有的主張與劉備決一死戰,以顯東吳之威;有的則建議與劉備求和,暫避鋒芒。可孫權卻覺得這些辦法都并非萬全之策,他心中暗自思忖:“與劉備交戰,勝負難料,且必定兩敗俱傷,到時候曹魏趁虛而入,東吳便再無寧日;求和的話,劉備如今滿腔仇恨,又怎會輕易答應,怕是只會被他視為示弱之舉啊。”
就在這時,有謀士提出向曹魏稱臣的想法,說道:“主公,如今形勢危急,不如暫且向曹魏稱臣,如此一來,既能穩住曹魏,避免他們在背后捅刀子,又可集中精力應對劉備的大軍,待度過此劫,再做長遠打算呀。”孫權聽后,停下了踱步的腳步,微微皺眉,陷入了沉思,良久,他緩緩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決然,仿佛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絲曙光,雖然這光芒微弱,卻足以讓他抓住這根救命稻草,他沉聲道:“此計雖無奈,卻也是當下最合適的辦法了,為了東吳的安穩,也只能暫且如此了。”
孫權降魏受封
孫權下定決心后,便立刻派人帶著厚禮和降書前往曹魏。那使者一路疾馳,心中忐忑不安,猶如懷揣著一只小鹿,既怕曹魏不接受東吳的稱臣,又擔心自己這一趟若是辦砸了,回去該如何向孫權交代。
曹丕在洛陽城中接到孫權的降書后,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那笑容猶如偷到了蜂蜜的狐貍,透著狡黠與滿足,心中暗喜:“孫權啊孫權,你也有今日,往日里與我曹魏分庭抗禮,如今還不是得來向我低頭。”他召集群臣商議此事,有的大臣覺得孫權此舉不可信,不過是權宜之計,日后恐有變數;有的則認為這是個好機會,正好可以借此控制東吳,擴大曹魏的勢力范圍。
曹丕權衡再三,最終還是決定接受孫權的稱臣,一來可以彰顯自己的威望,讓天下人看到曹魏的強大,連東吳都臣服了;二來也想利用東吳牽制劉備,坐收漁翁之利。于是,他下詔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那詔書用金帛書寫,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仿佛是權力與榮耀的象征,可這背后,卻藏著各方勢力的算計與無奈。
孫權得知曹丕封自己為吳王,加九錫的消息后,心中五味雜陳,既有暫時解除后顧之憂的慶幸,又有著身為一方諸侯向他人稱臣的屈辱感。他站在宮殿外,望著東吳的山河,那眼神中透著復雜的情緒,仿佛眼前的美景都蒙上了一層陰霾,暗自想道:“今日之舉,實乃無奈,但愿我東吳能借此機會度過難關,日后定要重振雄風,不再受此等屈辱。”
劉備軍威初顯
而另一邊,劉備率領的蜀漢大軍一路東進,那氣勢猶如洶涌澎湃的潮水,勢不可擋。士兵們個個士氣高昂,眼中透著復仇的火焰,仿佛要將東吳的土地都燃燒殆盡,為關羽、張飛二位將軍報仇雪恨。
大軍先是來到了巫縣,那巫縣本有東吳守軍,可面對蜀漢這如狼似虎的大軍,守軍們心中早已生怯,還未等交戰,便已慌亂不已。蜀漢的先鋒部隊在將領的帶領下,如同一把銳利的尖刀,直插敵軍防線。那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