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實在顧不上。
想想當時一家八口,只有三個人有工資,其中一人還是掏空積蓄買的工作,加上每月贍養老人20元,養五個孩子還沒人幫襯著帶,太難太累。
向美美只能讀完初中,遺憾結束學業。
這還是在父親一個月85元高工資的背景下,其他人家就更困難了,女孩學歷低是常態。
下鄉是不可能的,相當于女孩白養了,父母寧愿找個有缺陷的女婿,在16歲前把女兒嫁出去,好歹近,能看顧家里。
要不是縣城另一頭的紡織廠將近兩千員工,八成是女職工,還有百貨商店的柜員基本也是女職工。
這兩處招工要求有學歷,只怕能讀書的女孩們更少。
向綿綿和現代人習以為常的九年義務教育,是這時代女孩難求的機遇。
這年代太多人只讓女孩去學校里讀兩年書試試,認得幾個字不做睜眼瞎,甚至孩子多的家庭,直接不讓女孩上學。
向綿綿在一天晚上,好奇問了向麗麗:“姐,你收到過情書嗎?”
向麗麗用輸液玻璃瓶裝了熱水,正在把自己的工作服熨平整,一邊頭都不抬:“收到過啊,一個個寫得字丑死了。”
“什么時候收到的?”
“初中快畢業的時候,還有中專也收到了,班級里男的太多,我們班就兩個女孩,全年級加起來不到兩個巴掌。”
向麗麗把衣服翻了個面:“你收到情書了?把他們都給我當空氣嗷,否則我見一個打一個。”
“班級里都收到了,六個女孩一半不讀了。”向綿綿沒有否認。
“都是一群傻冒,你給我好好讀書,這么好的腦子,瘋了去做別人家媳婦?”
向綿綿挺沮喪,覺得這時代對女性惡意太大:“沒,只是惋惜女孩們沒多少出路,本來就路窄,還有人來挖地基。”
“那我們就更要做出成績給他們看,女的也不比男的差,你看我,本來隔壁英子不讀書了,她爹見我進了甲烷廠,硬是把英子供上了中專。”
向麗麗驕傲地揚起小臉。
她的實驗、筆試第一名,帶動了甲烷廠很多家庭對女孩的看重。
在家做家務能帶來多少好處?那點勞動價值可有可無,甚至女兒嫁出去了不怎么跟家里往來。
考上正式工能帶來多少好處?哪怕臨時工一個月都有十五以上的工資,完全不能相比。
有向麗麗這個榜樣在,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咬咬牙送女兒讀書,回報豐厚著呢。
而且女兒受益,還會對家里死心塌地,這時候的一時付出,一輩子都受益。
六零不下鄉,家長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