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剛過,工作日的早晨,位于朝內(nèi)大街166號的人文社大院門口人來人往。
李曙光將自行車停到車棚里面,跟同事們挨個打著招呼進了樓。
他把公文包放下,用抹布擦了擦桌子,又去打了壺熱水準備沏點茶,同事們陸續(xù)到來,有人伸著杯子跟他要水,李曙光一一給大家倒上。
“老李這服務,真是到位。”同事們玩笑道。
李曙光面上笑呵呵的跟大家閑聊了幾句。
每天工作的前奏結束,他便坐了下來準備進入工作狀態(tài),他從辦公桌右側堆的一堆書稿當中抽出那份昨天還沒審完的稿子。
翻到夾著書簽的那一頁,正打算繼續(xù)看,卻聽見有人在叫他。
“老李!”
李曙光一開頭,只見社里發(fā)行部的陳志和滿臉笑容的站在門口。
“老陳啊,什么事這么高興?”
“當然是好事。”陳志和走進辦公室,坐在李曙光對面,拿起他還沒來及收起來的茶葉罐。
“什么好事?”
陳志和笑而不語,李曙光會意的起身給他沏了杯茶,“這回能說了吧?”
陳志和得意的輕啜一口茶,不想?yún)s被燙了一下,哆嗦著嘴放下了茶杯。
“你這也太燙了。”
“剛打的熱水,能不燙嗎?說正事,什么好消息?”李曙光追問道。
“《賴子的夏天》賣的不錯。”
“就這?我看你是來混茶葉的吧?”李曙光聽完有些不滿。
《賴子的夏天》當初在《當代》發(fā)表,一舉幫助《當代》打破50萬份銷量,這幾期銷量雖然有所回落,但銷量仍穩(wěn)定在35萬份以上。
這個數(shù)字跟《賴子的夏天》發(fā)表之前的13萬份比起來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說句不夸張的話,《賴子的夏天》可以說是一舉將《當代》從準名刊帶到了名刊的水準之上。
這就是好作品的魔力!
《賴子的夏天》能將刊發(fā)它的雜志帶到如此高度,出版賣得火爆,又有什么稀奇的?
“誒,什么叫混茶葉?我這么說可是有依據(jù)的!”
“有什么依據(jù)?”
“燕京發(fā)行所那邊讓我們準備加印。”
聽到這話,李曙光終于重視了起來,凝神問道:“他們要訂多少?”
“還在統(tǒng)計呢,估計過兩天能通知。怎么樣?我這不是信口胡謅的吧?”
李曙光笑起來,“還是老陳你消息靈通。”
陳志和口中的發(fā)行所是新華書店的發(fā)行部門,正好是與人文社發(fā)行部對接的。
一部書的印量,尤其是首印量不是出版社領導拍著腦門決定的,必須是有一定依據(jù)的。
這個依據(jù)一般是出版社先向新華書店的各地發(fā)行所郵寄征訂單,等待各地的書店填寫完征訂單后匯總征訂量,這個征訂量便是出版社印刷圖書最重要的依據(jù)。
《賴子的夏天》出版前,人文社耗費了一個多月時間進行征訂,得到的結果是喜人的,全國各地書店的征訂量匯總到一起,足足有9萬6千余冊。
人文社是國家級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圖書多達數(shù)百種,但能達到這個征訂量的,屈指可數(shù)。
《賴子的夏天》首印10萬冊,燕京是首都,圖書銷量一向穩(wěn)居全國首位,10萬冊中的十分之一圖書都擺在了燕京市內(nèi)大大小小的書店之中。
眼下距離上市發(fā)售剛剛一周,這一萬冊即便是沒售罄,估計也賣的差不多了,要不然發(fā)行所那邊怎么可能溝通加印的事。
陳志和問:“我聽說你手上在審林朝陽的另一部?”
“對。《父母愛情》,他用另一個筆名寫的。”
“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