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帶著幾個朋友,利用林朝陽寫的一幅字攪動了中國文學界的風云,這樣的搞事能力讓人佩服。
用陳健功的話來說,李拓作為一個作家,除了創(chuàng)作之外,其他事干的都非常出色。
這當然是損友之間的玩笑話,其實作為作家李拓也很出色,只可惜相比之下,他的朋友們更加出色,在這些人的籠罩下,他的創(chuàng)作成績才變得黯然失色。
在李拓和朋友們的行為藝術所掀起的輿論風波不斷發(fā)酵的時候,《花城》第三期如期發(fā)行上市了,《闖關東》下部在無數(shù)讀者苦等了兩個多月后終于亮相。
《花城》第二期發(fā)行兩個月的時間,創(chuàng)下了258萬份的銷售奇跡,這不僅刷新了《花城》自身的銷量記錄,也成為了中國文學期刊界的一個銷量神話。
拋開那些通俗文學雜志的銷量不談,超過200萬份的銷量無疑是中國文學期刊界的天花板了。
因著上一期雜志如此爆炸性的銷量,也讓花城出版社對于刊載《闖關東》下部的第三期《花城》寄予了巨大的希望。
事實證明,這期雜志的銷量并沒有辜負出版社期待。
第三期《花城》上市僅10天,銷量便破了100萬份,這個速度比第二期時還要快了三天。
如此驚人的成績也很合理,畢竟《闖關東》上部發(fā)表了兩個月時間,口碑不斷發(fā)酵之下,肯定會涌來一大批新的讀者。
伴隨著第三期《花城》的熱賣,《闖關東》這股狂潮在中國文壇繼續(xù)肆虐,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平息,反而有越燒越旺的趨勢。
之前再火,畢竟也只是一半的內容面世,如今整部完全發(fā)表,廣大讀者們的歡欣激動自不必提。
評論界之前對于《闖關東》一直都是不吝贊美,但因為的內容并沒有完整發(fā)表,所以評論家們還是保持了基本的克制。
現(xiàn)在《闖關東》六十余萬字的內容完整發(fā)表了出來,大家終于可以暢所欲言了。
僅僅半個月時間里,《文藝報》《十月》《文學評論》《燕京文學》等諸多在文學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刊物均刊登了針對《闖關東》的文學評論。
《當代文學的史詩性——談《闖關東》藝術成就》、《一部民族的秘史——論《闖關東》的敘事圖景》、《的美學價值與文化意義》……
這些文學評論幾乎都出自于國內知名的評論家筆下,文章對于的分析鞭辟入里,更難得的是都是清一色的好評。
能得到如此多評價毫不吝嗇的贊美和好評,這無疑是對《闖關東》這部藝術成就最高的肯定,并且這些較為重量級的文學評論出現(xiàn)的速度還在不斷加快。
若是有好事者去匯總信息的話,在《闖關東》下部發(fā)表后的這段時間里,全國各地的報紙、雜志上幾乎每一天都可以看到一篇,甚至是幾篇評論或者讀后感。
這年頭文學是火熱不假,但熱到《闖關東》這樣的關注度和討論度,不僅是在文學界獨樹一幟,哪怕是放眼整個中國文化界,風頭也是一時無兩。
堪稱中國文壇1984年最具統(tǒng)治力的現(xiàn)象級文學作品!
時間一晃已經是七月份了,大舅哥和小舅子合開的錄像廳開業(yè)了,地點就在燕大南門。
這個時間趕的不算好,學生們馬上都要放假了,這些人可都是錄像廳的消費主力。
好在的是,燕大附近高校眾多,即便是暑假期間錄像廳的觀眾也不少,一到晚上更是人滿為患,生意好的一塌糊涂。
這天傍晚林朝陽和陶玉書帶著小冬冬回陶家吃飯,往常都是一家人整整齊齊的,今天陶玉成兩口子卻不在。
最近錄像廳剛剛開業(yè),生意太好,趙麗為了省錢,不僅自己當售票員,還負責收拾衛(wèi)生,忙的腳不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