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與殺伐聲彌漫的戰場,滾滾升騰而起的濃煙,血液尚未冷卻的斷臂殘肢,尸體的頭顱上絕望的眼神,這種讓人的血液噴張,時刻準備殺人和時刻準備被殺的環境,讓人的精神不得不時刻緊繃,久而久之精神意志再強大的人,也容易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
所以哪怕是兩世為人,見慣了生與死的朱振,在戰爭結束后,也期盼著離開軍營,換一個環境去休息,爭取早日從戰爭的創傷中走出來。
戰爭經驗豐富的人,其實也很懂得享受悠閑的生活。
鞭子耍累了,從腰間解下酒葫蘆,喝上兩口上品的女兒紅,生活何其快哉。
亦或是日頭正盛的時候,倚在車轅上來個睡得迷迷糊糊的懶覺。
悠閑久了,自己都會恍惚忘記自己的身份,身上的血腥氣自然而然的就會散了。
而且沒有了繁雜的政務,身上的傷口自然而然的也就好的快了些。
至于王玉落為什么跟著,一則擔心端木雨荷在車中寂寞,畢竟她不能跟朱振他們這種大老爺們一樣拋頭露面,再者小妮子,身為大明最出名的話本作家,也是需要采風的,所以對待出行她是最為積極的一員。
有嬌妻相隨,有玉人為伴,朱振感覺自己這一下哪里是下鄉調查,反而是一趟優哉游哉的旅行。
高興之下拿起酒葫蘆,狂灌了幾口,再甩幾個鞭花,真的有了幾分老司機的感覺。
朱振有美酒相伴,其他的小伙伴如李進之流,自然不時的往朱振這里看來。
朱振也不嚴格要求他們,將剩下半數的美酒扔了過去,一群小家伙立刻美的不行,不消片刻便將美酒爭搶喝掉。
淮安富庶,有著深遠的歷史原因,從西漢開始,這里便開始設置鹽場,到北宋時期,淮安鹽場更是發展到極致。
鹽巴,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資,如果少了鹽巴,人就會變得渾身無力,頭發發白,甚至換上許多痛苦的疾病。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一天天的不吃肉無所謂,但是如果不吃鹽,那肯定是受不了的。
所以國家自漢武帝開始,就開始實施鹽鐵專營,看中的就是其中的暴利。
而有了鹽鐵暴利支持,漢帝國也有了足夠的支撐,完成了漢帝國對匈奴的瘋狂反擊。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錢在作祟。
而下面的百姓,即便是冒著殺頭的危險,也要販賣私鹽。
你要是敢阻攔他販賣私鹽,他甚至敢操刀造反,在高郵就有鹽販張士誠揭竿而起,最后還成為一方霸主。
可見鹽巴這種東西,確實有著無比誘人的利益,讓上至官府,下至百姓,都趨之若鶩。
這一次朱振主政淮安,朱元璋便寫信與朱振,專門叮囑了一件事情,就是取鹽以補充應天之用。
應天缺鹽,缺到什么地步?
官員和軍官若是在發放俸祿的時候發上一袋兒鹽,比他們領了金銀都要高興。
之前朱元璋日子過得憋屈,處于四戰之地的他,連個出海口都找不到,產鹽之地都控制在張士誠手里,朱元璋處處受制于人,每年大量的財富都被張士誠搜刮走。
這讓小心眼的朱元璋為此事記恨了許久,一旦有了機會,拿下淮安,即便是割肉,也心甘情愿的給朱振。
朱元璋清楚朱振生財有道,將淮安給了朱振,以后他再也不用為吃鹽的事情發愁了。
另外,因為北元實施了變態的鹽政,將鹽戶編戶齊民,實施類似匠戶的制度,這些鹽戶要世世代代為國家生產鹽不說,官府還讓這些百姓聽命于若干個團,同時又在包稅制和鹽引法之間搖擺不定,國家拿走的錢財有限,而這些百姓得到的收入更加有限,衣不蔽體,一日三餐也難以保障,但是卻富裕了很多豪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