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了汜水關殘兵之后,子受決定將人情味發揮到底。
首當其沖的,便是魯雄。
對于魯雄的抗旨行為,子受表示很生氣,怎么能強攻呢?強攻要死多少人?
拒絕一切強攻,你智取啊!火攻水攻賺城,多用用!都不行?好吧,拿不回汜水關就算了,退守穿云關、界牌關總行吧!
西邊五座險關,這才丟了座汜水關,才哪兒到哪兒呢?
于是乎,子受不僅再三下旨譴責,還連發十道金牌,雖然比當初給聞大爺的少了幾道,但稍微寬容些,給了魯雄兩個選擇,要么退守,要么等另外兩路兵馬到了三路合圍,總之,強攻不可取。
魯雄得令后,當場就快氣炸了。
七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陛下,為何在這次西征之中頻出昏招?是因為急功近利慌了神,還是內外不得兼顧忙昏了頭?
大軍在外,自然由領軍主帥掌控局,是攻是守、什么時候攻什么時候守、怎么攻怎么守,也肯定只能由主帥定奪。
并不是真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是皇帝遠在百里之外,占據瞬息萬變,怎么可能知道具體該怎么打?
紂王這般多次越權指揮前線的西征大軍,指手畫腳,已是大錯。
魯雄很清楚,從眼下的局勢來看,南宮適依著汜水關根本守不住多久,連續猛攻雖然折損了不少兵馬,但都在合理的犧牲范圍之外。
而且也看不出南宮適還有什么翻盤點,就連有仙人背景的雷震子,也被派出去了,對魯雄而言,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都依照預料中的發展,沒什么錯誤,也不會有什么意外,憑什么退兵?
就因為強行攻關連日猛攻會折損太多將士?
荒唐,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歷數古往今來的戰爭,不都是人命堆出來的?
魯雄仿佛又看到了紂王天真的一面,就像以前一樣,紂王總是將一切想得太過美好,可是仔細看看,沒錯,都是這樣的,紂王繼位以來做的事,都很好,可事實是諸侯皆反,天下動蕩,還被陳列十條罪名,落了個昏君的名頭。
想法很好,做的也很好,偏偏這個世界并不那么好,魯雄很想告訴紂王一句,陛下啊,不是所有戰爭都能像陛下你奪取鄂城一樣能夠智取的,流血和犧牲,都是無法避免的。
不過魯雄卻是把金牌悄悄收好,當年聞太師拿著金牌回師時,還曾掛在府上炫耀了好一陣,金牌越多,地位越高嘛。
至于接下來該怎么辦?
當然是繼續抗旨,繼續強攻,奪回汜水關之后,一切好說,到了那時候,取得先機,掌握局,大商打出氣勢,其他諸侯也會消停許多,局勢更穩定。
想來以紂王的聰明才智也會明白問題所在,小犧牲換取大局利益是可以的,就像汜水關將士們為了拖延南宮適進軍的犧牲一樣。
魯雄望著夜空喃喃道:“陛下啊,老臣只是在救我大商國運,若是日后有人以此攻訐老臣,大不了一死,只是辜負了陛下厚待....”
他搖頭哂笑,潼關之時,紂王暗示他的那些防止流言蜚語以及猜忌的方法,在連番抗旨之下,卻是毫無用處了,白費了陛下一番苦心。
.........
汜水關下,魯雄率部攻關的頻率越來越高,攻勢也越來越凌厲,自然,死去的將士也越來越多。
伴隨著圣旨的金牌、銅牌、銀牌也發了個遍,再湊湊都能舉辦奧運會了。
最后一道圣旨中將具體陣亡數目都做出了細致限制,勒令大軍每日傷亡不得超過十人,語氣之激烈,態度之強硬,前所未有。
但都沒用。
魯雄依然并未遵行旨意,還傷亡不超過十人,這么多士卒,半夜起來排泄都能不留神掉河里死一兩個。舞神
連續猛攻數日,魯雄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