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a2scrit
“自古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
“伊尹為奴,耕于莘野卻可為相,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成湯何以治天下!今天下得無為奴而近于庖廚者乎?又得無有為隸而憂心社稷者乎?”
“唯才是舉,大商得而用之!”
數十個膀大腰圓的近衛在朝歌城里轉悠,大喊著紂王所頒布的唯才是舉令與長城奴隸征調令。
唯才是舉令好理解,紂王舉出先賢伊尹的例子,說明小臣奴隸也能為官治天下,只要有才能,管你是廚子、農民還是賣菜小販,都可入朝為官。
這些早在紂王與云中子在朝中辯論的時候就有苗頭,那時紂王就曾說不問跟腳出身,要論才能心跡。
而征調奴隸修建長城,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首先是強行征調,每個有奴隸的貴族家里,十取一,調去邊疆修長城。
再次則是逃奴,奴隸受到壓迫就會逃亡,每天都有逃奴出現,這些逃奴一旦被抓,難逃一死,而且還是遭到百般虐待后而死。
而征調令卻說,哪怕是逃奴,只要愿意去北方修長城,就可免去一死。
姬昌也聽到了,先是心中一緊。
他也是通宵戰事的人,只一想,就想通了長城妙用,紂王竟能未卜先知,料到自己正在交好北域各部族,想以長城來抵御侵略。
隨后細細一想,又不由得笑起來。
北邊那地方,又冷又貧瘠,修筑長城風險極高,只怕十不存一。
紂王為了減少民怨,特意用了戰俘、奴隸,這些人雖然沒有人權,但如果這些人死完了呢?
肯定要征調民夫,那便是天怒人怨之時。
而且奴隸、戰俘又會甘心死在北疆嗎?一個個心生怨言,只需有心人撩撥,大商北疆就多了一支可以長驅直下的叛軍。
何況強行征調奴隸,是在挑釁各路諸侯!
奴隸是貴族私產,憑什么拿自己的東西來修大商的長城?
調用逃奴倒是沒什么,反正這些人在哪里都是死。
姬昌心生一計,他不僅不會放棄與北方部族聯系,還要加速建交,讓他們快點南下劫掠大商,如此一來,紂王必會更加緊迫,加速長城修建,不得不征調百姓或是向諸侯索取更多奴隸,矛盾日益激化。
除此之外,姬昌還有更多對策,東邊沒有長城,東夷可用,南邊沒有長城,百越亦可用,大商連連征戰之下又喪失民心,西岐只需振臂一呼,大事可成。
比干也聽到了這兩條詔令。
原本他是七竅玲瓏心,很聰明,現在剖了心,胸口空洞,七竅歸一返璞歸真,就更聰明了。
頃刻間,便想明白了紂王的用意。
兩條詔令不能分開看,要合起來。
奴隸修長城,雖然會死,但也會立功。
再根據唯才是舉令,不問出身,奴隸只要立了功,證明自己有能力,肯定可以除奴籍,獲得官職。
這是紂王要重用奴隸的信號!
一開始比干是拒絕的,重用奴隸等于與諸侯貴族為敵。
但他做不到。
紂王實在太寬厚了,自己犯了謀逆大罪,至今卻沒有任何消息傳出來,人們仍以為他還是那個德高望重的老王叔,亞相比干。
所以,哪怕明知道紂王是錯的,是與大勢相逆的,他也要鼎力相助,子啟沒有讓紂王醒悟過來,他也只能跟著將錯就錯。
既然紂王決意改革,要與諸侯貴族站在對立面,就要拉攏奴隸與平民階級來抗衡。
唯才是舉重用奴隸,迫在眉睫!
比干當即趕回了莊子,他是大商最大奴隸主,莊里的奴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