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了菜市,雖然不懂什么叫集群效應,但老百姓的智慧卻是不可小覷,自發的達到了集群的效果賣菜的在一處,賣雞鴨鵝的在一處,賣鍋碗瓢盆的在一處,賣筲箕、蘿兜的在一處……
現在天才蒙蒙亮,林靜她們來得早,占了兩個好位置,把背篼放了下來,攤開一塊塑料薄膜鋪在地上,將菜放上面整齊的碼好。
林靜把小板凳解下來,讓女兒坐著。
隔壁賣菜的老大娘看到林靜卸下來的折耳根,說“這不是折耳根嗎?這玩意兒也拿來賣?”
林靜有些不好意思的說“小孩子鬧著玩的。”
老大娘看了肖清荷一眼,嘖嘖道“這是閨女還是小子啊?”
肖清荷那一頭狗啃似地頭發,還真是容易讓人誤會。
肖清荷輕聲道“奶奶好,我是女孩子。”
老大娘笑瞇瞇的道“真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不過你這些折耳根怕是沒人買哦,這東西味兒大,吃起來又澀,沒多少人喜歡的。再說了,這東西漫山遍野都是,真想吃,跑山里自己挖一點就是了,誰樂意花錢買?”
肖清荷說“折耳根涼拌的時候撒點白糖,就不會澀了。”
老大娘就呵呵笑道“白糖那么精貴的玩意兒,誰舍得拿去涼拌折耳根?”
肖清荷抿嘴一笑,不管什么時候,總歸是有人不缺錢的,白糖對于他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來說的確精貴,但對于某些人來說就不算什么了。鳳鳴鄉雖然是個小鄉鎮,但肯定有不缺錢的人。
果然,沒多久就有一個身著青布棉襖的老婦人過來問價了。
“這是折耳根吧?怎么賣的?”
肖清荷見她衣裳整潔,一個補丁也沒有,便知道她日子過得不錯,說不定還是個有身份的人,有心給她留個好印象,便脆生生的道“奶奶好,這是我昨天才去田坎上挖的,都是挑的最嫩的,一直用泥裹著根保著鮮,今天出門前才洗干凈的,只要兩分錢一把。”
老婦人撥弄了幾下,點頭道“的確挺嫩挺新鮮的,這一把是半斤吧?”
“是呢,都是半斤一把的,秤都稱得旺旺的。媽,你給奶奶稱了看看。”
林靜隨意拿了一把折耳根放稱上,撥到半斤的準星兒,果然,秤桿高高的翹了起來。
老婦人滿意了“我要兩把。”
她仔細的選了兩把自己感覺最好的,看到旁邊的竹筍,問“筍子怎么賣的?”
林靜說“楠竹筍八分,慈竹筍一毛。”
“貴了點吧……”
“奶奶,不貴的,您看這楠竹筍,多嫩呀,您掐一下試試,是不是很嫩?您再看著慈竹筍,一尺不到,完全是挑最嫩的挖的。您要是炒臘肉,就買楠竹筍,要是炒新鮮肉,就買慈竹筍。”
“那稱一斤慈竹筍吧。”
林靜忙給她稱了一斤,她正準備付錢,肖清荷又說“奶奶,您還要買點別的菜不?我家的蓮花白又甜又脆,青菜也很嫩。您拌個折耳根,拿筍子炒個肉,再炒個蒜蓉蓮花白,煮個青菜湯,有葷有素,有湯有干,有涼有熱,簡直就是絕配。”
老婦人呵呵笑道“哎呀,說得我口水都流出來了,三菜一湯,這可是干部的標準啊,我家可吃不起喲。”
肖清荷說“奶奶一看就是有文化,有身份的人,家里條件肯定好,您都吃不起,還有誰吃得起喲?”
如今改革開放已經有幾年了,現在的人已經不再像十年前那般恥于談錢了,老婦人被肖清荷捧得心里樂呵呵的,笑著說“你這小姑娘還真會說話,行,那我就再買個蓮花白,稱兩斤青菜。”
林靜連忙給老人家挑了一個看著最漂亮的蓮花白,上秤一稱,四斤二兩,又稱了兩斤嫩嫩的青菜出來,說“折耳根兩把四分錢,筍子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