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人到外面的世界去學習,最后就業,安定下來生活,多半不是到工地做活。
冬山村人有一個毛病,自由慣了,能吃苦,但是不受管教。
畢業后,多半選擇自己經營事業,要不然多半走銷售業務員這條路。
學有專精的,才走向所學的路途。
這些年來,村里人在外頭,多多少少都能夠經營一番事業。
但是有一個怪現象,村里的人,大部分小時候都在村里面受教育,只有少部分的人送到外面去讀書,直到改革開放進到第三代,這些跟崔文浩同齡的孩子,才大部分直接在城市就讀。
偏偏就是在村小學受教育的孩子,后來的發展成就特別的高。
平均學歷比在城市里讀書的孩子更高。
從小到大,就在外面受教育的孩子,反而沒有什么發展。
不管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只要冬山村的孩子,投入都能夠做出成績,至少吃飯飯沒問題。
二三十歲的人還看不出來,但是到了三四十歲,都能夠看得出來,多半都已經替開始當自家老板了。
像王順這樣的人并不少,沒有學歷的,就會走向經營小攤小店,用辛苦來換取利潤。
與其被關在工廠里面,整天只在一小方空間里面活動,他們更喜歡吃苦就能換回收益的工作,也不受老板欠薪影響。
就算是跟王順王鳳一樣去擺攤,也多半能夠吃苦耐勞,并且靈活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冬山村的人本著良心賣的東西,一定是他們精挑細選,心里認為最好的。
更何況冬山村出去的擺攤的人,可以拿到冬山村的食材,就算手藝差點,也能夠在擺攤賣吃的人家里,取得一點人優勢。
不過大部分人,也僅限于擺攤開店面,經營實業的人比較少,本錢不足。
讓冬山村的孩子回來,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才是老人幸福的原頭。
也只有這樣,冬山村才能夠繼續傳承下去,而不會最后斷絕冬山村的傳統。
冬山村的傳統是什么,卜依琳目前還看不出來,只知道系統估計跟冬山村的發展有非常大的關系。
問題是卜依琳又不是冬山村分出去的人,系統為什么找上她,她就不明白了。
難道系統也需要引進外力,來活化冬山村?
但是冬山村娶媳婦,不就是加入新血脈,活化冬山村的生活能力嗎?
可以看得出來,冬山村媳婦也不是簡單的人物,個個心靈手巧,并且能夠跟冬山村的環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崔楊錦雖然比較愛計較,不過她相對其他人還年輕,還不到老媳婦的地步。
孩子沒有長大之前,崔楊錦的心思難免被孩子分散,不能夠真正地替冬山村,替冬山村的群體來著想。
有子孫需要關心的人,可能對自己的關心,都放在孩子后面,關心的都是自家孩子的發展,這種情形跟大部分的家庭一樣。
不過在冬山村里,孩子幾乎都是被野放的,從大孩子的教學里,小的孩子會學到規矩。
現在冬山村的小孩比較少,規矩學學的可能比較不周全。
卓越回來,是不是要補全冬山村孩子的規矩呢?
卓越本身跑山能力,似乎沒法跟村里的孩子比。
王來志對大山倒是夠了解,不過他不會教人。
遇到這種越思考越困難的問題,卜依琳直接的反應,就是放棄思考。
別人要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如果她覺得違反原則,就拍拍屁股走人。
“冬山樓里面,已經收拾好了,妳可以去看看應該要如何改造設計。
至于冬山樓的承包費,也得符合冬山樓的身價,還有卓越未來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