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交給他兩張圖紙,他只用兩天便做出來,簡直是做模具的天才。待他兩個模具做好,張燈又交給他五張圖紙。
從兩天做一個模具,到一天做一個,甚至一天做兩個,福安越做越快,越做越好,甚至有青出于藍的意思。
張寧把剩余圖紙交給他,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自己則當起甩手掌柜。
只要不是奇形怪狀的零部件,老鐵做起來完全沒有難度,數量又多,他擴充鐵坊的同時,雇了幾十個鐵匠,日夜趕工。模具做出來后,張寧買下鐵坊旁邊一塊地,規劃為兩個區域,一是傳統的捶打,鐵匠和學徒分成兩組,每人工作六個時辰,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爐灶和風箱;另一個區域則是用焦炭作燃料,高溫融化鐵條成為鐵水,流進模具,冷卻成型。
張寧只求盡快做出紡織機,盡快開工,沒想到這么一來,成了京城最大的鐵坊東家。
另一邊,雖然王振極力阻撓,但朱祁鎮親自過問,犯官充沒的地也交到張寧手里。張寧讓老關雇些泥瓦匠按圖紙蓋房子。這些天也在熱火朝天日夜趕工。
為了不耽誤自家公子開紡織廠的工期,老關粥棚顧不上,府里的大小事務也顧不上,一心撲在蓋房子的大事上。
紡織機所有零部件造出來時,張寧既激動又緊張。他鄭重其事地洗了手,用潔白的新帕子擦干凈。
圖紙是他畫的,要從哪里裝,他心中有數,只要找到每個零部件對應的號碼按順序安裝就行。但為保險起見,他還是戴上玉佩,一刻鐘后取下再戴上,如此多次。
安裝非常順利,紡織機裝好了。
張寧激動,先解下玉佩放進袖袋,再細看這臺有劃時代意義的機器,手輕輕撫在冰涼的機器上,像撫摸美人迷人的曲線。
“我創造紀錄了。”他輕聲自語。這臺機器提前幾百年面世,將帶來怎樣的改變,會不會像蝴蝶的翅膀,讓明朝的走向偏離軌道?張寧不知道。但他不會為了所謂的歷史走向,就什么都不做。
和現代的機器不同的是,這個時代沒有電力,張寧設計了一個腳踏的零部件。也就是說,一臺機器需要兩個人,一個不斷踏腳踏,一個放線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