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萊湖位于緬甸,茵萊湖上漂浮著一片片的水上菜園,它叫“浮島”,這些浮島可以隨湖水的漲落而升降,也可以像船一樣劃來劃去。
島上的蔬菜既不會因湖水暴漲而淹沒,也不怕干旱無雨而干枯。
島上的菜農、上學的兒童都駕著這種船來往于湖上,就連和尚出門化緣也時常乘這種船。而他們劃船用的工具是以兩只腳來代替的。
萊湖上的浮島有兩種——天然浮島和人工浮島,它們都是漂浮在水上的土地。
當地人為了謀生,把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來,覆蓋上湖泥,造成新的浮島。
這些浮島的面積大小不等,大的有04公里,小的只有1平方米左右。
人們在大浮島上開出一塊塊細長的條田,種植瓜果蔬菜或糧食,有的島中央還蓋起了輕便的房浮島,這些房浮島可以用竹籬固定在水面上,也可以在湖中漂移。
浮島上水足土肥,各種蔬菜和其他作物生長茂盛。
浮島周圍魚群聚集,人們種地之余,還可以捕撈魚蝦。每到收獲季節,湖區一派繁忙景象,車船滿載各種蔬菜瓜果和水鮮,遠銷緬甸各地。
茵萊湖中央有個固定的人工島,上面建筑了一座緬甸風格的佛塔。塔身金光燦燦。與碧綠的湖水交相輝映,秀美而莊嚴。
信奉佛教的湖上居民絡繹不絕地前來朝拜。塔的周圍沒有市場,人們從這里買回各種食品和日用品。
許多漁民菜農也把鮮魚和蔬菜運到這里出售。
每五天在湖上分幾處舉行一次水上集市,進行商品交易。這里還以出產精美的絲織品而遐邇聞名。
為了方便人們的往來,浮島之間距離較近的有竹橋或木橋相通,距離遠的就得使用小舟了。在浮島群中央,有兩個細長的浮島相對,中間形成一條約34米寬的“河道”,兩“岸”建起了一個個商店,“河道”上舟來船往,絡繹不絕,真像是一條繁華的水上商業街。
茵萊湖一帶的一萬多戶居民,大部分屬于茵達族,散居于湖邊的180多個村落中。
他們主要以捕魚為主,勤勞樸實,殷實富足,熱情好客。
也有相當多的人在浮島上從事蔬菜種植或養蠶、紡織、打鐵、制作金銀手飾等。
生活在水鄉澤國中的茵達族人,一般是把四根高腳木樁的房屋建在湖畔或島邊的淺水中,形成了一個個水上村落。遠遠望去,碧水之上村落點點,別有天地。
每家的門前都系有一葉扁舟,一出家門就以船代步,所以,人們從小練就了用腳劃船的硬功夫。當地人認為,用腳劃船速度快而耐久,并能騰出手來撒網、拋叉,一個人在船上作業,可以行船捕魚兩不誤,這個獨特的傳統劃船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采用。
節日期間,湖上居民們還舉行劃船比賽,為茵萊湖上的一景。
茵萊湖氣候涼爽,景色宜人,是個絕好的游覽避暑勝地。
一批批國內外游客為了目睹奇妙的浮島,以腳劃船的絕技和迷人的湖光山色而來到這里。
游人可乘船繞湖一周,觀浮島,登佛塔,飽覽湖光山色。
乘船觀光之余,還可以在涼亭小憩,靜觀藍天上的水鳥和碧波中的魚群,為大自然的美麗和諧所陶醉。
茵萊湖的的外國游客很多,這里的飲食也結合了全世界風味。在娘水鎮有許多各種風格的小餐館,中式的、西式的、緬式的和撣族餐一應俱全。
茵萊湖里的魚也值得一吃,這種魚個頭不大,但肉質細滑、味道鮮美,而且沒有小刺,當地人一般做成咖哩魚,許多緬式套餐里都有。
許多游客不一定能吃得慣撣族餐,口味和平時吃的飯不同,但到了這里,嘗一下鮮未嘗不可。
大部分游客都住在茵萊湖北部的娘水鎮,鎮子不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