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赫帶著周森去參觀,周森和劉大壯漫步在街頭,也覺得很開心,周圍的建筑很有印度特色。
建于13世紀的庫塔布塔,風格別致,造型美觀,塔基的直徑大約有14米,塔身分為5層,前3層全部用紅砂石建造,每層外表有凸起的豎立的裝飾性折紋。
第一層的折紋是角形和半圓形相間,第二層全都是半圓形,第三層是角形,最高兩層的塔身全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聳立在德里城東南的大鐵柱,是一個古代冶金的奇跡,鐵柱高聳,讓周森很是感慨。
聽辛赫說,鐵柱裸露在荒野中,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任憑風吹雨淋,從不生銹,經化驗證明,它的成分除了鐵之外,還有碳、硅、磷等,這說明在1500年以前古印度人民就掌握了先進的冶煉和鑄造技術。
“這個倒是很神奇的,還是看一看挺有意思的!”劉大壯也來了興趣。
辛赫說:“這可以算作冶金史上的一項成就,在德里皇宮附近,聳立著一座印度最大的賈米寺,也是德里有名的古跡,遠遠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圓頂和兩支高聳的尖塔,其形象的魁偉和氣勢的雄壯,令人起敬。”
來到這里周森也覺得很有特色,這是印度建筑中很有代表性的寺廟,人們還是需要信仰,累的時候來這里看一看,心情也會好起來了。
在眾多的文物古跡中,還有新德里東南的莫臥爾第二代皇帝胡馬雍的陵墓,市南郊還有12、13世紀的庫瓦特烏爾寺的遺跡等等。
還有很多很古老的建筑,還有值得參觀的景點,辛赫帶著大家去看。
老德里濃厚的歷史感不同,新德里充滿了現代氣息,新德里是1911-1931年間按設計圖施工而建成的新城,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
新德里的中心是建立在山丘之上的,建于1929年,原名維多利亞宮,改為宮殿式建筑,坐西向東,采用紅砂石建造,半球形圓頂反映出莫臥兒王朝的遺風。
真的是古代建筑了,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內有一處依照莫臥兒王朝時代的格調而建的“莫臥兒花園”,花園分為形態各異的方園、長園和圓園,有成千上萬的名花異草,正對府正門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國家大道”,直通印度門。
印度門有點像巴黎的凱旋門,高48.7米,拱門高42米、寬21.3米,巍峨雄壯,它是為紀念一戰中英國和印度的7萬名陣亡戰士所建。
周森站在這里看著這些紀念古建筑,還是挺感慨,這些人已經陣亡了,經過了很多年人們也許已經忘記他們了,只有來這里的時候,抬起頭,看著這些壯觀的建筑才能回憶起他們。
大道兩側是大片的草地,其間點綴著九個面積不小的水池,每年1月26日,這里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游行,可容納數十萬之眾的印度人來此觀禮。
左側是國會大廈,采用的是圓盤形狀,主體四周圍以白色大理石巨型圓柱,為典型的中亞細亞式建筑,外表雕飾則純為印度藝術,內部墻壁上是一幅幅記載印度歷史的壁畫。
這一帶樓群大都是用紅砂石所建,各建筑之間搭配默契,渾然一體,再向外延伸則是一些整齊有序的白色、淡黃色、淺綠色的樓群,約1公里處是外國使館區,一幢幢富有各國民族特色的建筑坐落其間,位于和平大街的中國駐印大使館則是其中的一座漂亮的三層樓房。
康諾特普萊斯是新德里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居中為一個公園,公園外圍有三層圓環,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圓盤,在德里的中國人都稱這個地方為“大圓盤”,從大圓盤有八條大道向八個方向散射而去。
公園下面是一個占地面積相當大的地下商場,由分門別類的專門店組成,同樣排列成讓你似乎永遠走不到盡頭的幾層圓環。
康諾特普萊斯是印度人和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