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阿提查的講解和介紹,周森也挺有收獲,果樹種類太多,一天介紹不完,周森和阿提查約好,過幾天再來,小楊先帶周森去巴肯山參觀。
阿提查答應了,送周森、小楊離去,小楊帶周森回到酒店,辛苦了一天了,周森有點累了,小楊叫了點吃的,吃完了,周森回房間休息,兩人相約第二天再去巴肯山。
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吳哥窟,來柬埔寨去巴肯山看看也是很不錯的,第二天,小楊帶著周森又出發了。
登山,對于周森來說并不拿手,他跟著小楊一路順著石階往上爬,對于在平地采訪的周森,還是覺得有些吃力,為了完成這次的采訪任務,他穿了一雙登山鞋,防滑,小楊在柬埔寨從小長大,比周森更加適應山地,登山對于他來說十分輕松,也沒有喘氣。
周森稱贊,“小楊,你體力真好,是不是經常爬山啊?”
小楊笑了,“我從小在柬埔寨長大,我叔有空就經常帶我爬山,我習慣了!”
“怪不得,我是不行了,平時工作忙,又缺乏體育鍛煉,我們單位發的健身卡,我去了幾次,太忙了,就沒有再去了,放在家里也浪費了。”
小楊笑了,“這個我能理解,大城市工作的人,平時工作太忙了,生活節奏快,也沒有時間鍛煉身體,爬山是有點吃力,不過沒關系,我們可以邊走邊看風景,不用爬得太急了!”
“好的!”周森笑了,覺得小楊這個年輕人,人挺不錯的,好說話,也幽默風趣,性格開朗活潑,很好相處。
小楊穿著也淳樸,沒有穿名牌,小楊說他不在乎名牌,只要穿著舒適就行了,來柬埔寨生活,物質條件雖然不富足,但是小楊一家看中的就是這里生活自然舒適,來這里生活時間長了,周圍的左鄰右舍都熟悉了,相互都能熱情友好相處,小楊說在柬埔寨居住習慣了,就留在柬埔寨生活了。
巴肯山是吳哥窟主要遺跡群內的一座小山丘,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可以騎大象上山。
聽說可以起大象,周森很是開心,小楊看到有象隊經過,就上前詢問了價格,然后帶著周森騎大象上山,這倒是省力了不少,周森很是開心,能騎大象,對于周森來說,有點新鮮,坐在大象背上,搖搖晃晃,和平時坐車的感覺不一樣,周森覺得很新奇。
山丘上有一座吳哥廟宇遺跡,小楊向周森介紹,那是耶輸跋摩一世開始以大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后的第一座廟宇,亦奠下后來吳哥建筑的基礎格局。
山頂上的巴肯寺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都城的中心,雖然年代已經久遠,留下歲月斑駁的痕跡。
巴肯寺正對羅魯斯建筑群,它建造在吳哥古都附近的一座孤立的山上,位于吳哥城外南面,原為都城的中心。
周森站在這里,抬頭觀看,由于年代久遠,已經有些殘破了,留在這里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紀念,代表著柬埔寨以前的繁華和文化,周森知道柬埔寨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們也很虔誠,來這里參觀的游客也很多,來吳哥窟也順便來巴肯寺參觀一下。
受了印度佛教的影響,建造的時候也學習了印度建筑的建造特色,臺基為金字塔式的五層,各層有塔,層層而上,極為壯觀,在山頂可以俯瞰吳哥窟全景、吳哥古都和周圍的景點,是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地點。
周森站在這里向四周觀看,發現巴肯山是紅土壤,太陽的余輝照耀著巴肯山的時候,太陽像一個溫馨的紅色絨球,溫柔地散發出橙色的光芒。
看著別有一番風韻,站在這里,心情是另外一種,能感受到歷史沉淀的滄桑和印記。
這座象征著整個宇宙的建筑,整個設計意圖來自印度的曼陀羅式風格,廟宇經過歲月的洗禮,已不見昔日的風采,但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