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大魏朝臣一番激烈的討論,魏帝曹丕當即拍案決議:“朕決議已定,立即遣駐軍江都的張遼、江夏的文聘等各部率眾伺機渡江襲取吳地,搶占江東之地。”
“此次朕絕不會坐視關平賊子全據江東諸郡。”
一席話落,曹丕擲地有聲,鄭若其事的說著。
瞧著諸臣聽聞著自己的決策都面露不解之色,其間陳群更是拱手道:“陛下。為何不聯吳抗敵,若讓荊州軍盡取江南之地,屆時一旦沒有了東南孫氏的牽制,敵軍勢必會展開與我軍的全面攻勢。”
面對著諸人的回應,曹丕微微一笑,遂解釋著:“敵將關平雖大肆征集荊襄水陸主力東征,但對于荊北防線卻依然囤積了重兵,而我軍前不久才在荊襄失利,導致目前荊襄軍團士氣大損且皇叔又身受重創(chuàng)、一直昏迷不醒,夏侯尚所部又無法單獨鄧艾所構造的防線。”
“而反觀江都部,我軍屯駐了江淮精銳之士,又有張文遠這等世之虎將坐鎮(zhèn),若南渡長江進取吳地,則勝券在握也!”
天子已經決議,此事自然沒有回旋余地。
接下來,大魏政令暢通無阻地從京師洛陽發(fā)往各地。
魏黃初二年(225)十二月下旬。
已受封為揚州刺史的滿寵,征東將軍張遼,威遠將軍文聘等魏軍大將紛紛接受天子詔令,趁漢、吳交鋒之際,趁機南渡長江寇虐吳腹地。
吳軍主力聚已屯在夏口,后方腹地又遭受了山越諸部的侵襲尚且還未平定,又焉能抵擋如狼似虎的魏軍精銳之士?
一時之間,長江下游各處淺灘,魏軍各部紛紛渡江大肆攻取諸地。
濡須塢、皖口,濡須口等魏吳交界處的重要戰(zhàn)略要地也由于兵力的不足而導致無法防守,現也是全面落入魏軍之手。
吳地各郡已是全面暴露于魏軍兵鋒之中。
……
夏口方面。
“曹丕……汝這等背信棄義之徒……”
這一刻,身處臨時王府間的吳王孫權亦是收到了從后方傳來的加急戰(zhàn)報,孫權看罷便頓時怒發(fā)沖冠,滿面怒容雙拳緊握,青筋暴起,好似都扭曲了一般!
他沒想到自己如今身處危局之地,曹丕竟然直接扣押了他派遣前去求援的使者且還落井下石,趁機遣軍攻襲吳地。
但事已至此。
過多的憤怒已經是無可奈何!
片刻后,待孫權氣微微消散,虞翻忽是拱手道:“啟稟吳王。吳地乃我江東之根本斷不容有失,夏口雖是戰(zhàn)略要地但兩者取其一,我軍應當立即率主力回援,不然外憂內患之下,恐怕江東不保。”
一時之間,吳國諸臣紛紛陷入恐慌中。
江東不僅僅是孫氏根基,更是他們的家業(yè)所在,若忽然換一個主人統(tǒng)治,難免家族利益不會受到極其大的沖擊。
故此,諸臣不到迫不得已之際也不愿拋棄孫氏。
這就是孫權繼位以后所對世家大族做出的妥協(xié),雙方以半合作半主臣的方式參與對江東的統(tǒng)治,才贏得了諸大族的鼎立支持。
而這種政策,自然也是有利有弊。
一言而落,孫權雖面上盡顯怒容,但城府過深的他還是迫使自己冷靜了下來,憂心道:“回援?恐怕正在上游安營扎寨的荊州軍將會趁我軍回援之機碾壓而上吧?”
“徐文向直至現在還與敵將陳式相持著,并未奪回柴桑,我軍退回江東的歸路也將隨時被敵軍切斷,此如之奈何?”
經過一戰(zhàn)接著一戰(zhàn)的壓力,孫權此時刻當真是心力憔悴了,他原本興師動眾、信心滿滿地舉十余萬眾意欲席卷荊襄,但誰知戰(zhàn)局竟然會發(fā)展至此,此戰(zhàn)不僅勞而無獲,反而還要率眾回援江東之地。
聞言,步騭思索片刻,便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