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廬江郡,尋陽縣,魏延大營。
魏延接到袁耀的軍令之后,心中大喜,立刻率領大軍拔營而起直向尋陽方向而去,魏延大軍急行軍了一日一夜的時間,終于在第二天上午的時候來到了潯陽城外,并在此扎下了大營。
魏延此次還是第一次獨自領軍作戰,建功立業之心十分迫切,魏延令大軍扎營休整之后,自己便帶著十名親衛鐵騎來到了江邊,隔江觀望下雉縣的地勢軍情。
下雉縣城依江而建,正坐落在富水匯入長江的三岔口之地,整座城池方圓數里,墻高兩丈有余,城外護城河引用富水活水寬達五丈水流喘急,城池城防險固,極其易守難攻!
黃射兵敗被俘后,袁耀并沒有派出使者前來江夏商議此事,黃祖派往壽春的使者也全部都被扣留。黃祖見勢不妙,也意識到了袁耀應該是想要出兵攻打江夏了,他隨即給下雉縣派來了五千援兵,加上原本的三千守軍下雉縣已經駐扎了八千守軍。
下雉縣八千守軍,三千兵馬據城而守,五千兵馬在城外險地扎營和城池互成掎角之勢,不管敵軍攻打哪個方向,另一個地方的兵馬都可以進行支援。
魏延騎馬停在北岸的一處高地之上,看著對岸的下雉縣城和城外的江夏軍大營,不由得眉頭一皺,沒想到江夏兵馬已經做出了反應,五千兵馬在對岸駐扎,自己所部大軍沒有水軍相助連過江都萬分困難,更別提說要攻下下雉縣城了。
形勢艱難,自己該如何施為呢?
魏延看著對岸想了一會兒,還是沒有想到破敵之策。
這時,對岸的江夏兵馬也發現了魏延等人正在查探他們大營的虛實,并且派出輕騎向著這邊趕赴了過來。
魏延見此,只能在心中記下了下雉縣的地勢軍情,然后率領親衛騎返回了大營之內。
魏延回到大營之后,自己悶在帥帳之內開始思索破敵之策。
可是魏延大軍沒有水軍相助這是一個硬傷,若是江夏兵馬沒有準備那還好一些,那魏延還可以找一個地方或是搭建浮橋或是涉水過江;
可是現在呢?
江夏兵馬已經做好了準備,適合大軍過江的地方都已經派出兵馬做好了防備,魏延大軍連過江都難,也就更別說要去攻打下雉縣了。
魏延一直想到中午吃飯的時間也沒有想出來破敵之策,他的心里也有一些煩躁了起來。
難道自己第一次獨立領軍就只能止步于此而毫無功績么?
不行,決不可如此!
下雉縣不行,那自己就攻打別的地方,這次是自己第一次獨立領軍必須得拿出來一份足夠耀眼的功績!
要不攻打蘄春縣?
不行,蘄春縣不行。
蘄春縣和尋陽縣同在江水北岸,這里本就不是江夏兵馬重點守護的地方,攻下蘄春縣并不能威脅到下雉縣的安全,等到主公大軍到來后還得再繼續攻打下雉縣;己方大軍若是攻下下雉縣,蘄春縣本就可不戰而得,自己攻打蘄春縣就等于是做無用功,這樣的功績不足夠耀眼!
魏延順著地圖繼續向著長江上游看去,最后將目光鎖定在了鄂縣的位置之上!
鄂縣和下雉縣一樣,同在長江南岸,而且鄂縣相比于下雉縣,還位于長江更為上游的地方。
自己若是能率兵攻下鄂縣,便可切斷下雉縣的后路,斷絕下雉縣守軍和江夏主力大軍之間的聯系,到時候下雉縣和蘄春縣就成了甕中之鱉,只要主公大軍到達便可不戰而下!
自己只要攻下鄂縣,便等于是攻下了鄂縣、下雉縣和蘄春縣這三縣之地,比起主公的預期來,這樣的功績足足提升了數倍,只有這樣的功績才足夠耀眼配得上自己的名聲!
魏延想通此節之后,心中大喜,高聲喊道“擂鼓聚將,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