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發現明軍暫停撤退,也按照戰前的訓練來部下戰陣。他和追隨自己時間最久的老營弟兄,騎馬位于全軍的最后。
前面四層兵力則是交錯部署的流民炮灰重裝步兵重裝騎兵輕裝騎兵。
類似的打法經常不見于中原的兵書戰策,卻是內亞地區經常出現的老傳統。相當于北宋初年的薩曼王朝和喀喇汗國,就都是用類似的戰術應敵。
在步兵吸納了對手的沖鋒銳氣后,重騎兵將從步兵之間的通道殺出反撲。輕騎兵也將及時迂回到敵軍的兩翼與側后包抄。
對于一心只想著和純粹的輕騎兵作戰的明朝官軍而言,這可能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第一次遇到此類打法。
而李自成因為早年混跡于蒙古和回回遺民居多的甘州軍鎮,所以才能學習到不為大部分明軍所熟悉的打法。
李自成自知劉元昭的心思,所以就讓前來支援的華夏軍在前面吸引明軍的火力。
非常諷刺的是,最后被官軍寄予厚望的高杰,也是李自成的老鄉和老部下。他帶去明軍一邊的騎兵,幾乎是唯一能擊破大順軍的希望。
深知這點的李自成,就在高杰率軍沖鋒后,下令前三層部隊有序后撤。
因為大部分明軍和之前的農民軍,都不具備在作戰時穩步后退的能力,所以高杰等人也沒有覺得有何不妥。
但闖軍的重騎兵部隊,很快就從步兵間殺出,一舉遏制了高杰等人的沖擊勢頭。
隨即,步兵和輕騎兵開始前進包圍,將高杰的數千騎兵都圍困起來。
原本是要掩護高杰作戰的白廣恩,此時已經發現局勢不妙。看著闖軍逐步完成包圍網,他也立刻帶著麾下的八千步兵開溜。
一行人掀翻了車營陣地,向著西北方向狂奔而去。不少士兵在逃竄時還大喊官軍敗了,惹得其他分隊的明軍也一個個跟著崩潰。
高杰發現自己身處重圍,也只能帶著殘存人馬殺出包圍圈跑路。但很快又被白廣恩留在道路上的廢棄車輛阻擋,在華夏軍騎兵的追擊下損失慘重。
孫傳庭并不甘心失敗,帶著其他數萬人的部隊撤往南陽。在獲得陜西三邊總督更多的兵力支援后,再次尋找李自成的部隊決戰。
然而,李自成這次連給明軍完成布陣的機會都沒有。
華夏軍騎兵首先殺入明軍陣營,闖軍步兵也從兩側迅速跟進。
沒有戰車掩護就不能進行野戰的明軍,在闖軍士兵的追殺下潰逃了四百里路。
被寄予厚望的孫傳庭也一路策馬飛奔,終于在黃河邊收攏了數千殘兵,坐船遠逃。其余各處的明軍分隊,不是慘遭重擊便是投降了李闖。
汝州的決戰過后,李自成迅速率軍逼近潼關。李自成軍隊就發起了消滅孫傳庭的關鍵一戰。
好不容易撤到潼關的孫傳庭與高杰發現,步兵為主的白廣恩部居然比自己更快抵達。他們也就成為了明朝守衛潼關的主力。
但流寇出生的高杰,卻無法放下對白廣恩的敵視。當闖軍開始猛攻潼關,他就帶著殘部做壁上觀而不進行增援。
孫傳庭知道自己調度不動,就只能依仗汝州之戰的殘軍力戰。最終,兵力和氣勢都嚴重不足的明軍敗退。三名主將也分頭逃竄。
高杰因為害怕李自成報復而選擇遠遁。白官恩的手下以步兵居多,在被華夏軍騎兵趕上后宣布投降。
至于最為要緊的孫傳庭,則被李自成的主力包圍。知道自己無路可退的兵部尚書,只能選擇以自裁結束自己的生命。潼關便落入了李闖陣營之手。
縱觀汝州之戰中的兩軍表現,原本是流寇的闖軍居然比官軍顯得更加正規,不禁會讓后世的看客覺得唏噓不已。
在西部邊陲做過軍官的李自成和一群同樣有服役履歷的同僚一起,就能訓練出比官軍更好的部隊,本身只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