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明軍就只有被動挨打的局面。
一直防守,就離滅亡沒有多遠了。
而且南明恐怕不會比南宋守的久,這是一個到滅亡的時候還在內斗的國家。
崇禎這邊得知李闖被華夏軍攻滅,就連洛陽也落入了華夏軍手中,史可法戰死的消息,當時就慌了。
此時必須穩住江淮地區的局面,不然的話,華夏軍就打到長江沿岸了。
這時候,楊嗣昌就推舉馬士英為總督。
馬士英,字瑤草,貴州貴陽人,明末大臣,官至內閣首輔,相傳本姓李,過繼馬氏,祖籍廣西梧州。
明萬歷己未(1619年)成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后歷官嚴州、河南、大同知府、廬鳳總督等職。甲申變后,馬士英與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等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是為弘光帝。
因“擁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為南明明弘光政權首輔,人稱“馬閣老”。后國事不濟,曾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抵抗清兵入侵,最終殉國而死,但世人對其死因存疑,在清代,被后人所責罵。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錄》對其持論公允。有《永城紀略》(含《永牘》)及部分詩文、書畫作品傳世。
馬士英與閹黨阮大鉞關系甚好,在楊嗣昌這邊其實關系并不是很好。
所以楊嗣昌推舉馬士英并沒有什么好心思。
而崇禎以為楊嗣昌這是大公無私,在國家危亡之際,不因私廢公,對此大加贊賞。
然而馬士英卻是知道楊嗣昌的心思,對此十分怨恨。
不過他還是去了揚州擔任總督,并且正式任命了江淮四鎮,讓高杰左良玉等人領兵對抗華夏軍。
而左良玉這邊則是與秦良玉一起圍剿張獻忠。
張獻忠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之際,不得已他殺入河南,想要聚集兵力,結果被華夏軍一支偏師擊敗。
他當時就想向華夏軍投降,然而劉振奮給拒絕了。
張獻忠大怒,憤怒之下,在河南南部進行燒殺搶掠。
然而這里已經被劉振奮認為是華夏帝國的領地,對此驚怒不已,當即派出騎兵部隊追剿流寇。
張獻忠以為有老回回羅汝才等人,可以與華夏軍一拼,結果被犀利的火炮火槍擊敗,不得已向左良玉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