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身經百戰,并經受過嚴酷訓練的八旗軍也是相當頑強,“卻而復前,如是者三”雙方激戰多時,盡管土司兵們非常饑餓,而八旗雖以眾擊寡,卻仍然難分勝負。
連后來清朝史料也記載道:“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游擊二人被擒。”(見《滿文老檔》上,第117頁)“川兵營甚堅”(清代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
“諸將奮勇迎擊,敗白標兵(即白旗),又敗黃標兵(即黃旗),擊斬落馬者二三千人”(皆見清人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擒后金一參將、二游擊。
川兵營甚堅,后金多次進攻無果。八旗勁旅“死于槍弩者數千人”,努爾哈赤急以“后軍往助”。
李永芳找到被俘的明朝炮手,親自解開捆綁,人賞千金,用來攻擊川軍,發炮無不立碎者。
經過激烈交鋒,川軍終于饑餓疲勞,難以支持,全部被殲滅。
周敦吉、秦邦屏及參將吳文杰、守備雷安民等皆力戰而死。
周世祿從西北逸出,鄧起龍、袁見龍奪橋西奔,帶領殘軍俱走入浙營,繼續堅持作戰。
浙兵布陣于渾河五里之外,列置戰車槍炮,掘壕安營,用秫秸為柵,外涂泥巴。
后金兵消滅江北川兵,迅速渡河把浙兵包圍數匝。
就在北岸血戰之際,南岸以童仲癸、陳策率領的浙江兵三千人也在離渾河五里處布列戰車銃炮,扎營響應。
努爾哈赤深感川兵之勁厲,再三告誡剛剛慘勝的八旗兵“勿輕敵”,并故意強調“仲癸所將皆川兵”以警醒部下。(錄自《三朝遼事實錄》)
后金兵得以集中兵力攻浙兵營,明總兵陳策、童仲揆、張明世、戚金等將領沉著應戰,積極布陣,誓后金兵決一死戰。
明軍以火器射擊,殺傷相枕。火藥用盡,兩軍便開始短兵相接。
戰斗極為激烈,明軍的步兵沒有弓、撒袋,他們持三尺長的竹竿槍和腰刀,披甲胄,外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
在夜幕降臨時與后金兵交戰,一度勝負未分。
但后金增援部隊加入,明軍浙營潰敗,陳策戰死。
后金兵萬矢齊發,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并戰死。
后金前后損失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彥、雅木布里、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戰將。
總兵朱萬良、姜弼率領三萬余援兵,行至白塔鋪,觀望不戰。遣兵一千為哨探,遭遇到后金的將領雅松。
雅松望風而逃,明兵放槍緊追,直追到后金左翼四旗兵營前。
努爾哈赤得到報告,氣憤至極。在后金兵向浙兵營圍攻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明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始進前一戰,遇阻擊先后敗去。
朱萬良部明軍稍經交手即行潰退,沿途被皇太極一路追殺,傷亡三千多人。朱本人后來也身死于遼舊之役。
此時苦苦鏖戰多時的八旗軍與川浙兵仍然打得勝負難分,統帥陳策、童仲癸再派使者向袁應泰叩首求援。
袁已經嚇破了膽,竟以后金強大派兵也扭轉不了戰局為由拒不答應。
雙方血戰到天色將晚,八旗援兵又趕到戰場!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部眾將士都抱成仁之心,決死回馬殺向數倍于已的后金軍,最終除極少官兵幸免回遼陽外,陳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部義無反顧、悲壯殉國。
這一戰可見女真八旗并不是不可以戰勝的,只是豬隊友誤國!只恨白桿兵和戚家軍人數太少!
代善等人聽到戚家軍便是心中一緊,代善問道“地雷和戚家軍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