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昭的帝國建立的很是倉促,時間也不長,民族主體有蒙古人,漢人,回民,番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
其中各自的生活習慣,民族傳統,各自的精神信仰都有不同。番族更是因為信仰發生過戰爭。
不過對于劉元昭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宗教必須在國家和法律的監督下正常運行。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宗教文化已成為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我國的宗教徒有愛國愛教的傳統。
劉元昭支持和鼓勵宗教界團結信教群眾積極參加國家的建設。各宗教都倡導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如佛教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天主教、基du教的“作光作鹽”、“榮神益人”,道教的“慈愛和同,濟世度人”,教的“兩世吉慶”等等。
在帝國,各種宗教地位平等,和諧共處,不許發生過宗教紛爭;信教的與不信教的公民之間也彼此尊重,團結和睦。
這既是由于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兼容、寬容等精神的影響,也是一個國家正確處理宗教問題的做法。
實現宗教信仰自由,是符合華夏帝國的國情的。
同時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
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lie的行為。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是祖國統一的基礎,因此,必須維護民族團結。
維護民族團結,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既要認真落實民族政策,認真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要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民族分lie,依法嚴厲打擊和制裁分lie祖國的活動。
當然民族這個定性,在這片地區還不流行,對于大明來說依舊還是夷狄諸夏。
正所謂,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后。
東周末年,諸侯稱霸,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發揚文化之大義。如楚國自稱蠻夷,其后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而鄭國本為諸夏,如行為不合義禮,亦視為夷狄。
中華世界重衣冠禮儀,《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周易·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被儒家尊為圣人。衣冠、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
最開始周王室和它所建立諸侯封國,稱諸夏。
《國語·鄭語》曰“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國語·周語下》說:“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后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后也。
唯不帥天地之度,不順四時之序,不度民神之義,不儀生物之則,以殄滅無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間之。
度于天地而順于時動,和于民神而儀于物則,故高朗令終,顯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
也就是說,鯀、禹與夏人之後,以及共工、四岳與各姜姓國,「皆黃、炎之后也」。
西周共王時器《墻盤》銘文云:“上帝司夏尤保。“可能是銅器中所見最早的一個“夏“字,但含義不指夏朝。
夏商周乃至春秋戰國時,諸夏與夷的區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