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說道“子先的兒子徐驥,無意科考,按制蔭封中書舍人。”
崇禎眉頭微皺“想必徐驥繼承了他父親的才學吧,如此英才怎可流落于野,派人去請請,也好讓滿清知道,我大明并非無人。”
孔明燈一事,并沒有結束,那么多百姓都看到了孔明燈飛上了天空,很快京城里熱鬧了起來,都在討論這帶人上天的孔明燈。
而撤兵返回云中的劉元昭正在考慮改革燧發槍一事,現在軍隊中所用的都是滑膛槍,他決意開發出線膛槍。
如今滿清使用掣電銃,在射程上已經與他的燧發槍比肩,這讓他在火銃上面失去了優勢。
在戰爭上,失去一點優勢,就有可能導致一場戰爭失敗,一場戰爭的失敗就有可能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
所以他找到了曾簡亮以及孫和斗,向他們說了一下研究制造線膛槍這一事。
劉元昭對他倆說道“這一次與滿清軍交戰,沒想到他們的工匠制造了掣電銃。”
曾簡亮驚訝道“沒想恩師的火器被滿清學了去。”
劉元昭點頭道“掣電銃在射程方面,不遜色燧發槍,當初朕沒有打造主要是當時技術達不到。
現在,滿清這邊在火槍方面已經追上我們,所以燧發槍必須改進,朕這里有些想法,說于你們聽。”
其實線膛槍出現的不是很晚,最早的槍膛內帶有膛線的火槍誕生于15世紀初的德國。但當時還只是直線形的溝槽,這是為了更方便從槍口裝填彈丸。
據文獻記載,意大利最早在1476年就已有螺旋形線膛的槍支。螺旋形膛線可使彈丸在空氣中穩定地旋轉飛行,提高射擊準確性和射程。“膛線”英文為rifle,音譯為“來復”,線膛槍也因此稱為“來復槍”。
17世紀初,丹麥軍隊最先裝備使用了來復槍。但由于來復線制作成本高和從槍口裝填彈藥不便,所以許多國家的軍隊不愿裝備使用有螺旋形膛線的槍。
早期的槍械都是前裝膛槍。14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個鐵匠戈特,簡化前裝手續,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并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采用圓形鉛球彈丸。
由于“膛線”一詞的英文譯音是“來復”,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
至今,印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16世紀以后,將直線形膛線改成螺旋形,發射時能使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出膛后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大了射程。
較有名的是法國的米寧前裝式來復槍,此槍重約48千克,螺形膛線4條,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口徑,比較容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藥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
由于這種線膛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后裝槍真正得到發展以后,螺旋形膛線才被廣泛采用。
劉元昭說道“朕也是在和桑托思他們交流時,聽他們提及了來福槍,受到了啟發,想到了槍膛里刻出膛線。
膛線的作法在于付予彈頭旋轉的能力,使彈頭在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如此能使得子彈的射程增加。
如果我們把子彈從球體變成如同箭羽一樣的形狀,也就是圓柱形,你們覺得如何呢?大概就是這么一個意思吧。
槍管中下凹的部份稱為陰線,凸起的部份稱為陽線,大概就是這樣,朕也是粗略的想一想,主要的還是要靠你們自己研究。
為了幫助你們研究,朕已經派人南下,前去與番禺的西方人交流,看看能不能給你弄點樣品。”
曾簡亮記下了劉元昭說的話,他說道“陛下說的難度不是很大,樣品很快就可以制作出來,不過,要是想批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