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御史,負責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的軍務,全權鎮壓農民起義。
熊文燦清楚自己是塊什么料,根本沒法徹底消滅農民起義,決定采取以安撫為主的策略,這下反而被農民起義軍看出了弱點。
張獻忠名義上投降了熊文燦,實際上不斷要錢,暗自在谷城中囤積了一萬多起義軍。時機一旦成熟,就再次反叛,打得明軍一敗涂地。
最后紙包不住火,熊文燦被革職下獄,第二年以撫議誤國罪在京城西市被斬首示眾。
洪承疇和孫傳庭聯手重創了闖軍,殺了高迎祥,但是闖軍在李自成的帶領下,又形成了一股大勢力,特別是洪承疇、盧象升以及孫傳庭都被調走,大量官兵也前去勤王,讓李自成羽翼漸豐。
在確認華夏軍真的撤軍之后,崇禎就下令洪承疇和孫傳庭等人率部返回中原,在楊嗣昌手下聽用剿滅流寇。而盧象升則領兵繼續駐扎遵化一帶,防備華夏軍。
就在楊嗣昌緊鑼密鼓地指揮圍剿農民軍的同時,亦開始籌劃對清議和的事宜,以緩解明朝的外部壓力。
崇禎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日,楊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盜”。
同年五月三日,崇禎帝在中極殿以“剿兵難撤、敵國生心”為主題策試大臣,楊嗣昌在策論中以天象引入話題,接著列舉歷史上天象示警與異族關系的故事,如東漢時日蝕火星,漢光武帝與南匈奴議和,宋太宗時月蝕熒惑,宋軍興師伐遼而戰敗。
其實他是借此影射他對清議和的主張,正如談遷所說“星歷之學非嗣昌所諳,而推言之甚詳,專為建虜而發,力主封賞。”
盡管多數朝臣反對此議,但崇禎帝卻非常賞識,加上楊嗣昌無偏無黨、勇于任事,崇禎帝對他更加信任,于當年六月提拔楊嗣昌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仍掌兵部事,故人稱“楊閣部”。
其實,楊嗣昌已經在秘密啟動議和行動。崇禎十年年底,遼東巡撫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薊鎮,試探口風,劉進忠不敢決斷,對其相當禮遇,并表示“如有確議,則撤兵北歸”。
楊嗣昌接到方一藻的報告后,立刻建議崇禎帝允許方一藻及總監太監高起潛便宜從事,辦好議和,得到崇禎帝默許。
周元忠回到寧遠,帶回劉進忠致高起潛的書信,信中稱“仍言講款,若不許,夏秋必有舉動。”楊嗣昌極力勸說崇禎帝把握時機與華夏和談。
但崇禎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潛“細酌”。楊嗣昌不依不撓,繼續上疏批評言官不顧兵部處境,只會空言誤國,請求“圣鑒允行”,即明確批準方一藻與高起潛議和。
此時楊嗣昌主導議和已經公開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議,掀起彈劾楊嗣昌運動,其中攻訐最力的是少詹事黃道周,他們表面上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實際上反對他主導的對清和議。
崇禎帝于當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于平臺,讓楊嗣昌與黃道周在御前辯論,最后崇禎帝袒護楊嗣昌,貶斥黃道周等彈劾楊嗣昌的官員。
盡管楊嗣昌擺脫彈劾,但崇禎帝礙于群臣反對,不敢接受楊嗣昌的建議,對和談明確支持,方一藻、高起潛與華夏的和議遂不了了之。
同時,新被起用的兵部尚書盧象升亦堅決反對與清議和,與楊嗣昌形成尖銳對立。
劉進忠見明廷后邊沒有什么動靜了,就上書給劉元昭,說了這件事情,劉元昭當即以此為借口,再度起兵,從喜峰口進入關內。
得知華夏軍再度入關的消息,楊嗣昌憤怒的指責盧象升道“如今,就是因為你們的阻撓,華夏軍再度進入關內,這一次,沒了滿清的掣肘,你盧象升那什么保住京師!
你這是置京師安危于不顧,置陛下安危于不顧!這后果你們有想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