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刻薄寡恩,頓時讓很多臣子的內心涼了一大片,哪怕是活著回來的虎大威,秦翼明等人內心都是悲憤不已。
盧象升的死引起的震動不止這一點,這就要說到他本身的魅力了。
一是身先士卒,盧象升是個軍事指揮官,不過每次參與作戰,他總是不懼死亡,沖鋒在前。就算是后來他當到高級將領了,在戰場上依然親自上陣沖殺,給士兵做表率。
有一次,他的仆夫死于馬下,他的馬也被射死,同時,他的額頭也已經中箭。但是,盧象升依然毫不畏懼,依然提刀下馬步戰。嚇得敵人只得逃跑,還稱呼盧象升為“盧閻王”。
正因為盧象升勇猛不怕死,所以士兵才那么擁戴他,聽從他的指揮。而他的軍隊也因此有極強的戰斗能力。
二是正氣滿滿,盧象升每次上戰場,都會正氣滿滿地對軍隊進行正面宣傳,用忠君愛國、保家衛國這樣的思想來激勵將士們。
在戰場上,他也會慷慨激昂地向將士們宣講。因此他的軍隊總是激情澎湃、一往無前。
有一次,他和他的軍隊被困三天,糧水斷絕。但是盧象升依然堅持鼓勵大家,盧象升與士兵同甘共苦,也是三天不喝一口水。憑著一股兒,他們最終挺了過來,實現了突圍。
三是道德高尚,盧象升雖然身為朝廷高官,擁有無邊的權力,但是,他從來不貪戀權貴。他的親人去世,他就堅決要求回家丁憂。
這在當時的明朝,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包括楊嗣昌等人,都以工作繁忙,皇帝離不開他,需要“奪情起復”為由,不愿意回去丁憂。實際上是貪戀權貴,同時不想在政治斗爭中落敗。
而盧象升卻多次要求回去。在皇帝拒絕他的要求后,他依然把孝服穿在身上。后來又覺得穿在身上在戰場上不太像樣,于是又把孝服穿在里面。直到他戰死,那孝服還在他身上。
或許盧象升的行為在崇禎眼里,估計是盧象升在用崇禎需要他的這件事上,逼迫崇禎做出一些決定,而崇禎又是個執拗,吃軟不吃硬的人,所以也有這個原因。
四是顧全大局,盧象升知道,明朝軍隊之所以經常打敗仗,就是因為黨爭太厲害,大家互相扯皮,不能協調配合。
因此,他多次呼吁官員們要捐棄前嫌,協調配合。同時,還向皇帝多次上奏,要防患于未然,在糧草、軍隊等方面,預先籌劃,免得臨時出現敵情,手忙腳亂。
盧象升的英勇善戰、正氣凜然及顧全大局,讓他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高度肯定。
因此,崇禎皇帝多次提拔他,最后把他提拔為兵部尚書,在戰場上總領天下兵馬。同時,還連續三次賜給盧象升尚方寶劍(有一種說法是四次)。
而崇禎皇帝對他的信任,也引起了楊嗣昌以及太監高起潛等人的嫉妒不滿,因此,他們無論在戰場調度,還是在糧草調撥上,都對盧象升多方掣肘。
致使盧象升雖然名義上總領天下兵馬,實際上,他能調動的兵力,不足兩萬人。
崇禎皇帝也明白這一點,但是,出于他多疑的性格,害怕盧象升勢力做大,威脅到他的統治,因此,一方面嘉獎盧象升,另一方面又默許楊嗣昌、高起潛的掣肘行為。
盧象升的死,也正是明朝末年政治生態及戰場態勢的一個濃重縮影,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大將不能珍惜,明朝走向滅亡,也是必然之事。
崇禎的這種對領兵武將的多疑,不僅僅是明朝多年來的以文御武的格局,最主要的就是這個時候,帶兵的武將們經常欺騙朝廷。
雖然還沒到軍閥的地步,但是這也是崇禎不能允許的事情。
這個時候,孫傳庭實在是看不慣楊嗣昌,當即就在朝堂之上請辭,崇禎也沒客氣,直接就把孫傳庭一擼到底,貶為庶民,趕出了朝堂。
散朝后,楊嗣昌對崇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