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的抵抗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他們是基于生存的基礎上進行的,加上他們倉促組織起來,缺乏一定的紀律,組織性,糟糕的是,他們的武器也極為的缺乏,種種不利情況直接導致他們的狀態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不利狀況當中,在這樣的一些態勢下,他們的情況處于一個十分不利的糟糕狀態當中。想要扭轉這樣的一個局面,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好在共和軍組織的一批軍官,士官已經進入其中,他們正在想盡一切的辦法改變目前這樣的一種狀態,讓他們的情況處于一個十分有利的態勢當中。
李家莊,經濟部長王明帶著李傕參觀了共和軍的第一軍工廠,這里生產大量的軍火武器,他們最近研制一種新的甲胄。利用有限蒸汽機動力,他們制造出了一定承受能力的板甲,這種板甲使用一整塊的鐵板制作而成,防御能力超過皮甲,以及一定的鱗片甲。最重要的是,極為的輕便,這可以大幅度的減低到二十斤左右。這個重量可以普及到騎兵上來了。
共和軍還正在研究自己的頭盔,尚武設計了兩款頭盔,是按照二戰兩款經典頭盔的模式來進行的,一種是德式,一種為美式。不過在制造方面,共和軍毫無辦法,因為他們只能使用鑄造的方式來進行,但這樣做的話,就會增加頭盔的重量,一定頭盔的重量竟然超過了五斤重。如果人戴上的話,極為的不舒服。過于沉重。共和軍依然不喜歡這樣的頭盔,共和軍大部分的士兵喜歡戴著貝雷帽,或者是山地帽,對于頭盔極為的不重視,因為頭盔會增加士兵的負擔,整個脖子承受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沒有人喜歡這樣的一種狀況,這對他們來說,頭盔帶給他們的麻煩比戰斗傷亡更大。
不過頭盔的工作還是在研制當中。金屬材料的頭盔根本無法讓這樣的一種狀況得到緩解。
不過板甲是共和軍唯一能夠拿出手的防御性裝備,這種裝備早期主要是準備一些危險的突擊步兵使用,塹壕爭奪戰,缺乏防御裝備的共和軍傷亡較大,因為共和軍普遍都不裝備甲胄來保護自己,在白刃格斗作戰當中,共和軍的傷亡是高于朝廷作戰的士兵的,不過后來共和軍的戰術上的成功,成功的變成了大規模的擊潰作戰,塹壕白刃格斗少了許多,防御問題自然而然的擱置,但研制工作并沒有結束。
步兵普遍對于這種板甲不感興趣,原因是,沉重,盡管二十斤不算太重,但對于步兵的靈活性大打折扣,很多士兵抱怨他們的戰術動作限制于板甲而變形,對于板甲的喜愛自然而然的就減低了。
但板甲很快就找見了第二個需求群體。騎兵部隊。
首先騎兵是技術性兵種,騎兵的訓練極為的嚴格,損失一個騎兵,損失就比較大。共和軍依然沒有琢磨出一條快速,廉價,而且能夠大規模培養騎兵的方式,他們依然靠著傳統的訓練來進行,這就意味著騎兵的損失,是比較大的。在對匈奴作戰當中,共和軍的傷亡較大,大部分的傷亡集中一些不太注意的弓箭傷害。原因是,共和軍沒有必要的甲胄保護,即便是皮甲,都很少去主動裝備,強烈的尚武精神讓共和軍擁有拼搏精神,但問題是,缺乏甲胄的保護提高了士兵的傷亡率。沒有一名指揮官喜歡這樣的一種損失,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共和軍不得不裝備板甲這樣的武器裝備,因為他們需要這樣的防御裝備。
李傕很興奮,這是他第一次參觀共和軍的兵工廠,好幾個車間不斷的進行生產,那種流水線的作業制造出了大量的作戰武器,從步兵裝備到火炮,再到防御性裝備,這種大規模,廉價的生產能力,帶來的是壯觀。激動,以及讓人興奮的狀態。
“這種板甲,我們能夠購買嗎?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可以讓出一些貿易權,這些沒有關系,你們可以占據主導。”李傕這樣說到,王明笑了笑,他并沒有回答。因為這樣的裝備,共和軍也僅僅是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