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中尉和張山中士兩個人被曹軍交給了共和軍方面來處理。
他們是之前共和軍飛艇失事之后的兩名飛行員。
盡管一開始有些不愉快,比如,他們遭到了對方士兵的毆打,但好在都是一些皮外傷,并沒有對他們的生命造成什么威脅。
隨后他們在曹軍軍營內得到了很大的優待,比如,食物方面相當于軍官待遇,住宿方面也好的很多,最起碼他們不會感覺到很冷。當然,自由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他們也發揚了共和軍的樂觀精神,比如,他們給自己那些看守他們的曹軍士兵講故事,他們聽到的有趣的事情,還有他們在那邊的生活。對此曹軍非常的感興趣。
因為共和軍的待遇和他們這邊遇到的事情完全不一樣,這讓他們很容易產生很大的興趣,這種興趣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加的有利的多。這就是他們目前的處境。
不過很快,隨著戰局的變化,共和軍推進到對方側翼一線,嚴重的威脅到對方的側翼安全,然后關東聯軍迅速的撤退。這才讓他們有機會,交給共和軍,這是曹操方面和共和軍合作的一個開始,這只是一個起點。
對于交戰雙方來說,交換戰俘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共和軍對于士兵做戰俘有過專門的見解。主要是在迫不得已,并且已經失去了抵抗意義之后才能這樣做。
特別是對高技術裝備的士兵來說,那些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畢竟。培養一個合格的炮手,平均需要打掉超過一百五十發炮彈才能做到。如果高級的炮手,打掉兩根火炮炮管,超過五百發炮彈才能做到的。這其中,還需要經過兩輪的專門的技能培訓才能做到。
耗費在士兵,軍官上的培訓費用,明顯要比曹軍士兵的費用要高的許多。
所以,共和軍一旦損失這些寶貴的技術人才,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損失了。所以,在戰俘問題上,共和軍并不糾結。除非能夠迅速的培養出大量這樣的人才來替代,否則的話,這種損失是共和軍無法承受的。
也正是這樣一點,曹操才敢于解救共和軍戰俘交給共和軍,因為這樣一來,共和軍在外交上就對曹操方面有了很大的好感。
戰爭正在掃尾當中。隨著關東聯軍的撤退,一切都在恢復當中。
關東聯軍丟下很多物資。共和軍士兵收繳的戰利品很多,盔甲,兵器,書籍,還有各種其他的玩意。戰俘也比較多,很多人都是不知道該如何回去,不得不成批的投降。
在北線發動進攻的時候。南線也發動了局部的進攻,不過規模并不是很大,大部分維持在步兵營一級別的進攻上。
曹昂步兵連在臨時休息,作為預備隊的他們,現在有些疲憊。
“雖然我們有些累,主要是,我們之前一直擔任教學方面的任務。教授剛剛組建部隊一些訓練上的事情,隨后,我們參加了一些出擊任務,尾隨撤退當中的關東聯軍發起進攻。那是技術活,我們不能直接從對方的后方發起進攻,只能從側翼,提前伏擊,進攻對方,這需要我們不斷的超越他們。所以,我們跑的很多。”曹昂說到。很多士兵脫下笨重的靴子說到。天氣已經變熱,春天已經來臨。但他們的軍服還是笨重的軍大衣。軍靴也是,里面為了應對寒冷的季節,加裝了很多羊毛,但現在,士兵變得極為的糟糕。
過熱的天氣,讓士兵的體力很容易耗費掉。軍靴也是,共和軍靠的是步兵的腳板子追擊,原本他們配備的軍靴是用來在冬季作戰的,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暖。但現在,天氣變熱之后,反而成為最大的累贅。
“我們的軍服,軍靴成為我們最大的障礙,中午的時候,我們根本無法發起進攻,而進軍到一定的地方,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水。口渴讓我們無法前進,最糟糕的情況還有,就是大量的戰俘。可能是因為戰俘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