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先與建虜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志、一鼓作氣的剿滅流賊,攘外必先安內,......”
楊嗣昌侃侃而談,就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所以他建議議和,增餉增兵,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內患乃皮癬之疾,楊大人是不是太看得起那些流賊草寇了,他們只是一些不安分的農民罷了!如果那些人能夠粗通文字,有咱們理學大家黃大人在,定能勸導他們改邪歸正。”孔運貞說道。
“對,那些流賊就是貪欲私心太重,他們哪里能夠知道存天理,滅人欲的儒家哲理。”賀逢年在一旁也是幫腔道。
“真有才!”秦翼明忍不住竊笑起來,按照他們的邏輯,讓他們這些大儒開壇,天下就太平了。
黃道周被崇禎無視,內心不爽,站出來開口道:“皇上,楊嗣昌舍本逐末,不分輕重,看似言辭鑿鑿,卻是胡言亂語。流賊乃鮮疾,不足慮,建虜才是大患。楊嗣昌絕對不能入閣!”
黃道周直呼其名,非常不客氣。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朝臣緊跟著出來站隊,給崇禎壓力。
“為何?”崇禎很不高興,他質問黃道周,他知道黃道周是外廷的核心人物,影響力巨大。
“臣有三個理由。第一,楊嗣昌不孝,其父病逝,楊大人不回家守孝三年,而久留京師貪戀權力;第二,楊嗣昌無才,什么十面張網,征收剿餉,禍國殃民,不可能有成效;第三,楊嗣昌主和,是賣國賊,是投降派!這也是楊嗣昌絕對不能入閣的理由。”黃道周言辭鑿鑿,作為東林的領袖人物,黃道周的言辭,立刻博得了朝臣的一致贊同。
“為何不能議和?”崇禎冷眼看著這個倚老賣老的黃道周,內心生氣,議和是楊嗣昌政見主張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他想看到的,崇禎一直都是對楊嗣昌偏愛有加,楊嗣昌是他奪情后才留在京的,他當然要力挺楊嗣昌。
“不能議和,議和也不會成功,成功了也不會持久!”
“這又是為何?”崇禎慍怒,他倒是很想看看這個理學大師有什么出語驚人的高見。
“首先,建虜亂我大明數十年來,亡我之心不死,即使議和成功了,也是表面上的,暫時的,如此反而會讓我大明士兵放松懈怠;其次,我大明九邊幾十萬大軍,如議和持久了,九邊軍士將如何安置?這些人都是長期以打仗為生的人,如果讓他們耕田,他們必然有心生亂,流賊中的老回回就是這樣的例子,楊嗣昌此人,包藏禍心,實乃賣國賊,應殺之,皇上怎么還能讓這樣的人入閣,聽從這樣的奸佞狗賊的話,主張議和?”黃道周后半段的時候,已經開始口無遮攔,破口大罵了。
繼續閱讀
楊嗣昌一言不發,任由黃道周謾罵,可崇禎是真生氣了,忍不住諷刺道:“爾一生之學問,只學得了佞口乎?”
秦翼明乖乖的在一旁,看著面色陰冷的崇禎,這皇帝生氣起來確實非常可怕,但是黃道周似乎繼承了某黨的革命精神,早就已經達到為了心中的信念,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境界,皇帝已經開始諷刺他了,他還毫不畏懼,繼續狡辯。
“皇上,何為忠?何為佞?老臣忠心耿耿,仗義執言,是為佞?他楊嗣昌主張賣國投降,是為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皇上跟奸佞之人親近多了,已經不辨忠奸,魚目混珠了!這是明君所為乎?”黃道周以牙還牙。
秦翼明喜聞樂見,這君臣斗對罵起來了。
崇禎已經開始冒火了,周圍的大臣們不敢吭聲,他們哪里敢直接這么跟皇上對著干,他們也就敢陽奉陰違的那些小兒科把戲。這黃道周果然是一代朱子理學大家,果然是東林領袖,他們一個個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