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廊橋。
大多建造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河上,郊野,某個偏僻的鄉(xiāng)村。一條蜿蜒的溪流,上面一座古樸的橋,橋上的那座亭子不過是為了躲避風雨而筑,簡陋甚至粗糙。
也有些很精美,不過遠遠比不上江南園林里的一亭一閣。前者的作用是公用,后者的作用是寄情。意義不同,用心自然不可同語。
可能是因為歷史太過久遠,這些不起眼的廊橋便被賦予了某些傳奇色彩和浪漫情懷。
橋不浪漫,浪漫的不過是人。
對于陳柯來說,廊橋更多的是童年的回憶,和被歲月沖淡,反而顯得更加濃烈的故鄉(xiāng)才情。
這種才情,在人漸漸老去時,就凸顯了出來,讓你日思夜想,久久不能釋懷。
就好像,作者的外婆,總是在垂暮之年,念念不忘,兒時在故鄉(xiāng)蘭溪生活時,常吃的那種叫做“雞子粿”的一種美食。
作者當時一直不明白,眼下滿大街的蛋糕房,西式中式,可算是一應(yīng)俱全,品種絕對繁多,為何偏偏對兒時的這種粗陋的食物那么掛念在心。
當時不明白,是因為自己太過年輕。
可能記憶里的不光是那一味舌齒間縈繞的美味,更是對鄉(xiāng)愁的某種寄情難忘。
隨著作者年紀漸長,似乎漸漸明白了外婆的這種執(zhí)著。
可嘆,人到了老了,就會發(fā)覺,自然而然會變得執(zhí)拗起來,就好像一個頑固的孩子,偏偏不接受眼前的所有誘惑,偏偏就是對當下所有的美食感到不屑。
無論你是何等的米奇林三星,四星,都不及家鄉(xiāng)那街頭巷尾深藏的,一個油膩膩的鍋灶,一個滿面塵灰的婦人,所做出的那個小吃來的美味絕倫,唇齒難忘。
你難道沒發(fā)覺,眼下大城市越來越時興那種傳統(tǒng)的小食,而且據(jù)說是越簡陋,越正宗,你若是搖身變得無比高大上,可能老饕們反而會望而卻步,搖頭嘆息著說哎,這個不正宗。
作者岔遠了。回到本書。
一日風和日麗,晴空如洗,雖然天氣有些寒冷,不過正是個深秋初冬的好日子,陳柯便邀著袁玫一同來到了城郊野外的廊橋一帶。
因為天氣陡冷,昨夜還呼呼地刮了一夜的西北風,今早起來就感覺特別冷颼颼,一鉆出被窩就覺察到侵骨的寒意,可見一夜北風甚緊。
不過節(jié)氣的確也到了該冷的時候了,晚上天氣預(yù)報早就不知道報道了幾回北方下雪之事。南方昨天還穿著秋衣,今天忽然覺得必須要換上棉衣了。
袁玫今早起床時,本想反悔,這大冷天的跑到什么荒郊野外的,有甚么意思
對于陳柯提到的這處廊橋,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本地人,袁玫豈能不知
據(jù)說早些年這里附近還有些村落,不過后來不知猴年馬月地震過一次之后,山體滑坡,村民陸續(xù)搬走后,就漸漸荒蕪了起來。
這廊橋附近,遠近也沒啥景物,就只是河上剩下的一座孤零零的橋,像個堅守陣地的士兵一樣,屹立在那里,見證著過去和現(xiàn)在。
人們只是奇怪,那次大地震居然就沒有震塌了這橋,也算是個奇跡,可見無論什么東西都有些靈氣在里頭。這廊橋也不知道當年是誰建造的,可能英魂保佑,讓它亙古至今地存在。
袁玫雖知道這橋,但是也沒去過,因為那里太荒涼,實在沒啥去的必要。不過,偏偏陳柯就提起了這橋。
他那癡癡呆呆的神情,好像那里有什么東西一直牽絆著他,讓他念念不忘,輾轉(zhuǎn)至今。所謂成人之美乃是一種至上美德。
袁玫就絕對是抱著這種心思,最終沒有打那個回絕的電話。
陳柯果然一大早就跑到了她這里,開門看見他時,他也換了一身冬衣,厚實的呢大衣,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