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逐漸走向老齡化的體制,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個偏向穩定和守城的體制。
這是一種非常自然而然的轉變。
對于大都數體制來講,這是一種非常良好且良性的轉變,因為這符合一個國家在經歷過開拓國土后的安穩期,就像歷史上的漢朝,如若不是有著文景兩帝的安民政策,也不會有漢武帝時期的國富民強,且一直支持這位雄才偉略的帝王,把整個匈奴帝國都趕出了東南亞地區。
一定程度上的安穩,是每一個成熟的體制毒需要經歷,且必須要經歷的階段,而這個階段到來的‘先兆’,就是第一代開國君王的故去,和當初南征北戰那群將軍們的衰老。
從歷史中不難發現,但凡是一代開過君主驍勇善戰者,第二代的君王必定會是一個守成之君,如若第二位君王也繼續重復其父的動作的話,就會很容易導致一個政權的滅亡。
其中可以作為參考、且最為有參考性的,無疑就是那位隋煬帝楊廣了。
這位皇帝的一些做法,在后人眼中似乎都沒有什么過錯,可為何他會被冠以昏君的帽子,且直接被后來者推翻了呢?
殘暴或許是一方面,世家門閥的集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請大家去想一想楊廣接手隋帝國時,是一種什么樣的時代。
那時的隋朝剛剛平定中原地區不久,整個天下的百姓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安穩與喘息的時間,好不容易熬死了其父楊堅,可誰想,這新即位的第二位皇帝,居然又是一個窮兵厲馬之輩?
大家打仗都打的累了,且不想再打了,在這種時候你非要發動戰爭,且還連續幾次都打輸了,這樣的情況下,大家不推翻你才是一種奇跡!!!
與其相比之下,其后的接任者,李淵、李世民,雖然似是與前父子走在同樣的道路上,可李世民無論是在民間的聲望、還是在軍隊之中的統御能力,都要比當時的楊廣要高出一截,而之后最為可氣的時,一方面李世民有著楊堅留下的基礎,另一方面,李世民的唐朝幾次發動對外戰爭還是勝多敗少,且每一次勝利都給軍閥們帶來了足夠豐厚的報酬,且借著戰爭紅利狠狠的賺了一大筆,趁機既定了唐王朝的霸主局面,且有足夠的資源來發展國內的經濟!
所以唐王朝的成功,或許有著天時地利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卻是李世民的眼光、思路、人望、運氣,都要比楊廣要好上很多!
至于朝代再往后,做出同樣動作的明朝朱棣也是同理。
在這其中,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只要用心去通讀,就可以從中總結出很多的道路和道理,而這一規律哪怕一直延伸到現實之中,都不曾有什么根本性的改變。
咳咳咳,有些跑題了。
總的來講,以上的說法,只是一些自歷史之中總結而出的經驗,而這一規律,經歷過隋唐兩代人的武帝城方面官員們,也愿意去遵從。
可事情的麻煩就出現在了這里。
眼下武帝城中的中堅層次,都依然過了當打之年,可偏偏的,作為君主的藍禮,卻依舊年富力強、甚至可以稱之為青春年少(還是個嬰兒)?
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根本上的沖突。
前幾年藍禮派遣軍隊剿滅四周的‘匪患’,抓捕人口用以販賣,還能夠以他本身的威望和優秀體制帶來的便利、戰爭帶來的紅利作為對沖獎勵,可如今,四周能夠帶來利益的‘敵人’都被販賣一空,與武林人士發生沖突后又不能帶來實際上、或者身份上的利益,眼下的武帝城體制,已然不愿意去與人發生沖突了。
換句最為實際的話來講,就是大家都覺得,要么你藍禮收心養性、多發善政、藏富于民,要么你就乖乖的下臺,把你的位子交給你的子嗣來處理。
這樣雖然對你自己似乎有些不公,但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