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
據徐玠所知,此二人皆是許惟善一手提拔上來的,由此可見,這許閣老雖然秉性孤介,卻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r
nt
或者不如說,在朝堂呆得久了,便如他這樣的直臣,亦不免要沾染些官場習氣,拉幫結派的勾當干得堪稱順手。r
nt
此時,兩個年輕人俱難掩激動之色,先后上前與徐玠廝見,前者連贊“清風居士詩才絕艷”,后者則稱“肅論方為治世之道”,雖側重點各有不同,對徐玠的欽佩卻是一樣的。r
nt
寒暄了幾句,眾人便重新落了座,徐玠親斟了一巡茶以致遲來之歉,方向許惟善道“先生今日約見晚生,可是為著那一個空缺之事?”r
nt
開宗明義,一句話便點了題。r
nt
自王彥章王閣老去職,內閣如今六去其一,那空出來的位子,不知有多少人眼熱著呢。r
nt
許惟善捻須嘆道“遠量果然知我啊。不瞞你說,王部堂這一走,我這個首輔也就……”r
nt
他搖了搖頭,神情有些蕭索。r
nt
內閣表面看來一團和氣,實則那平波之下卻隱著無數漩渦,稍有不慎,便會被激流卷走。r
nt
而隨著王炎章在朝堂的影響日漸淡去,許惟善在內閣中的力量,亦在飛快削弱。r
nt
“有先生這中流砥柱在,才有今日之安穩啊。”徐玠拍了許惟善一句馬屁。r
nt
許惟善苦笑道“遠量這是笑話老夫呢。什么中流砥柱,不過茍延殘喘罷了。”r
nt
言至此,神色越發黯淡起來。r
nt
從前他還在翰林院時,也經歷過黨派之爭,卻遠不及朝堂來得洶涌。r
nt
如今,他之所以仍舊屹立內閣未倒,一是有建昭帝為他撐腰,二是以徐玠為首的肅論學派對他的大力支持。否則,單憑他一人之力,只怕早就被人拉下馬了。r
nt
而即便如此,他也時常生出獨木難支之感。r
nt
新政幾乎推行不下去,地方上的問題越堆越多,而每每內閣議事,最后總會陷入無休無止的“商榷、研判”之中,進而再無下文。r
nt
若非如此,向來孤高的他,又如何會開始培植自己的力量?r
nt
將信重的學生提拔進六科等重要職缺,不過是為了減輕朝堂上的壓力,以使自己有喘息之機。r
nt
而現在,就連這一絲的喘息,也已經快要沒有了。r
nt
“晚生聽說,六科已經擬定了幾位人選,不知都是哪幾個?”沉吟片刻后,徐玠直言問道。r
nt
他前兩日才從潘體乾那里聽聞此事,許惟善這廂便遞信約見,前后一聯系,自知其所為何來。r
nt
果然,聞聽此言,許惟善雖然沒說話,一旁的那位給事中卻微微傾身,沉默地自袖中取出一張字條,遞給了徐玠。r
nt
徐玠肅容接過,展開看了兩眼,復又抬頭望向許惟善,似笑非笑地道“說來也巧,學生這里也有一份兒名單。”r
nt
說話間,他變戲法似地也自取出一張字條,連同方才的那張一并呈了上去,淡然地道“先生兩下里比對著看看,倒是有那么一點兒意思。”r
nt
這話一出,許惟善花白的眉頭便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