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保障開國大典國旗順利升起,電動旗桿設計安裝者林治遠爭分奪秒排除萬難,用一個驚心動魄的未眠之夜確保立國大事萬無一失……”
白沐手里的這個劇本叫做《前夜》,是《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里的一段,也就是白沐之前說的那個“70周年獻禮劇”。
七十周年,國之大慶,自然也得有些能彰我國威的大作。
華影傅若清親自監制,華誼、博納幾家影視巨頭合作,陳凱歌任總導演,聚集了國內一線的七位導演,以及數十位演員,這才有了這部電影。
電影選了建國以來的七個時間節點,對應了七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而白沐參演的這部《前夜》,就是開篇的第一幕,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晚上,關于電動升旗的故事。
這故事的人物在歷史上其實是有原型的,也就是劇本里的主角林治遠。
他是北京市政設計院的總工程師,中國工程大師,也是開國大典旗桿的設計者。當年的開國大典,他是站在身邊的。
這個角色是《前夜》篇的主角,導演管虎找了自己的老友黃渤。
至于白沐,他演的那個角色叫梁昌壽,是大典的工程技術員,也是唯一一個沒有留下照片的歷史人物。
這對于原型人物是個有些遺憾的事情,但是對于白沐來說卻是個好消息。因為沒有了參照物,他就可以隨意發揮了。
不像黃渤,還得專門練習帶著廣東味的天津口音——原型的林治遠,就是祖籍廣東,出生于天津。
不過白沐怎么聽,都覺得黃渤的口音有股藍島味,而且還是藍島郊區的那種。
“渤哥!”
白沐手里拿著劇本,沖一旁的黃渤道“我總覺得這劇本有。”
“怎么說?”
“你看,升國旗這么大的事,起碼得提前一兩個月就開始準備吧。就算建國的時候條件困難,也不至于到前一天晚上還沒檢查過吧。”
“還有,升旗檢查這種事肯定是重中之重,那給工程組一張通行證不為過吧?怎么可能會被人在城門口攔下呢。”
白沐在拿到劇本之后上網查過,其實電動工程組提前半個多月就開始了檢查。
只不過到大典前一天晚上的最后一遍檢查中,升降開關出現了故障,用來代替國旗的一塊紅布被卷進了滑輪里,使得馬達無法運行。而當時的消防云梯高度又不夠,這才逼得林治遠不得不穿著電工鐵鞋,一步一步爬了上去。
管虎可能是覺得按照史實來拍,劇情的沖突感不強,這才對歷史做出了一些改編。
只不過這些改編有點不太嚴謹,存在不少漏洞。
白沐和管虎不熟,所以就把自己的顧慮告訴了黃渤,想讓他轉達一下。
當然了,他也只是提了個建議,至于管虎會不會改,那就和他的關系不大了。
他畢竟只是整部電影七個章節中,一個章節的演員之一,而且這次的投資方也不是鼎盛,他沒什么話語權的。
就像他一直覺得,這七個歷史章節其實更適合倒敘的順序。也就是從離現在最近的《護航》開始,到最有意義的《前夜》收尾。
但總導演陳凱歌顯然不這么想,而且他也不可能去聽一個小輩的話,所以白沐怎么想其實無關緊要。
理是這么個理,但白沐心里還是有些不爽的。
果然,還是得自己的劇組才能說了算。
白沐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制作人計劃”,還有那個在電腦里躺了兩年多的劇本。
要不,試一下把它拍出來。
……
要拍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這還用問,肯定是錢啊!
這個內容爆炸的時代,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