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是明武帝國皇帝的都城。
實際上這里也并非僅是一城,而是還包括京城周邊很大一塊區域。
正常情況下,皇帝手中的軍隊是要遠遠多于各諸侯國的,龐大的軍隊負責保護諸侯國的安全。
諸侯國則年年上貢,供養皇庭大臣和軍隊。
可現在,隨著皇廷勢衰,各諸侯國的進貢成了樣子。
所進貢的錢財、糧草、物資已遠不如從前,供給皇族和皇庭的開支都困難,哪里還養得起龐大的軍隊?
越是手中無兵,皇權就越衰弱,越不被諸侯國放在眼里,進貢的金銀也隨之越少。
說是惡性循環,也差不多了。
但不管怎么說,大名府畢竟是國都,整個明武帝國的中心。
天子腳下,其繁榮的程度要遠盛于各地諸侯國的都城。
大名府之大,占地之廣,甚至已超出城池的范疇,城邑能大到把偌大的山峰圈于其中,也算是天下獨一份了。
大名府城內的山峰名為騰龍山,據說明武帝國的開國皇帝就是生于此山,乃龍子入凡,出世之時,天地起異象,九龍盤旋騰飛,此山也因此而得名。
帝國的皇宮正是建于騰龍山上,上下共分五層,入宮的大門有九座。
九這個數字在文化當中屬于極數,與五相稱,象征九五之尊。
大名府的建筑格局正是以騰龍山為中心,向四面擴散,由無數的高臺閣樓組成偌大的京城。
大名府一地的固定人口便已超過二百萬,若是再算是流動人口,恐怕得接近三百萬。
說是城池,實際上卻大的如同一個國家,加上人口又眾多,商業高度發達,每年的稅收之巨,可供養大半個皇庭。
大名府的繁榮和鼎盛也是讓皇族沒有餓死在宮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名府幾乎是完全對外開放,無論是不是明武帝國的人,不論是哪個諸侯國的子民,隨時都可以自由進出大名府,不會受到任何的阻攔。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寬松的政策,大名府才未隨著皇權的微弱而漸漸衰落,經久不衰。
大名府也一直以來都是帝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人口如此眾多又是如此熱鬧非凡的城池,可以上所經過的城鎮,沒有一座能與大名府相提并論。
很難相信,這么繁榮、熱鬧的國都,皇權卻已微弱到了任人踐踏的程度。
那已不能再說是天子昏庸無能了,只能說明武帝國的制度本身存在著巨大問題。
十王隊伍入京,規模不可謂不宏大。
但真正能引人注目的,無外乎就只有兩撥隊伍。
其中一波,無外乎就是殺氣騰騰,只是打眼一看便知道是一支從尸山血海當中爬出來的霸道之師,鄴國一眾。
另外一個,便是吳越的軍隊了。
吳越的隊伍,旁的不說光是說那一身盔甲,便讓其他諸侯國的將領艷羨不已。
這三千人身上所穿戴的盔甲,無一例外皆是精鋼打造而成,上面漆有特制的防灑、防氧化的涂料,使盔甲看上去略顯發烏,即便站在太陽下面暴曬也不會吸收陽光,讓穿戴盔甲的人有種被燒烤的感覺。
另外盔甲上還雕刻有細致精美的紋路和圖騰,再涂抹上色澤鮮艷的彩漆,可以說每件盔甲拿下來都可以直接放到家中做收藏,做成裝飾品。
富的流油的國家大概都是這個樣子吧?
當初楚羽嘉看見后宋的盔甲都覺得夠豪氣的了,但看了吳越的盔甲之后,后宋的盔甲也就只能算個屁了……
楚羽嘉的心頭不由得產生絲絲的苦澀,與吳越的軍隊比起來,鄴軍就顯得太寒酸了,不僅軍隊物資沒法和人家相提并論,就連這盔甲都和人家差了十萬八千里……
可就是這樣,鄴軍還是要連年征戰,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