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或許看不出什么,但在戰時,西北軍就宛如一部龐大的戰爭機器。
首先是水云郡的糧草物資,都會開始成規模的向軍隊集結,隨后羽目營的探子以及黑衛營的情報網絡開始運轉,兩營的情報宛如走馬燈般連續傳回。
傳回的情報上確認,正陽帝姬昊攜后宮家眷以及滿朝大臣確實在向北逃。
但西楚與東閔兩國的聯軍不依不饒,緊隨其后的追殺,大有不把姬昊擒下不罷休的架勢。
在正陽帝姬昊北逃的途中,也有對其它諸侯王發出求援,其中甚至包括最西方的后宋。
但各諸侯王的反應卻令他大失所望,甚至是絕望。
其它諸國找出這樣或者那樣的借口,拒絕援助,就連口頭上的聲援都沒有。
而其中最為過分的自然是吳越。
正陽帝一眾逃亡進入吳越境內,吳越君主殷倫也沒有料到西楚與東閔兩國竟然這么快就會造反,所以完全沒有任何準備。
當正陽帝過來的時候,殷倫干脆采取視而不見的政策,壓根沒搭理正陽帝姬昊,更沒有讓正陽帝姬昊躲進吳越國都避難。
而且最過分的乃是吳越丞相柴弘量,此人在正陽帝姬昊進入吳越境內后,當即上書吳越王殷倫,讓其下達文書到吳越的各郡各縣,令其對正陽帝一行人視而不見,更不允許其進入城中。
如此一來,正陽帝連帶著朝中大臣們,在吳越境內甚至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只能繼續逃亡。
各諸侯王的縱容和畏懼,大大增強了西楚與東閔兩國的氣焰。
大名府的戰斗還沒有完全結束,兩國的主力大軍已大張旗鼓、堂而皇之的追進吳越。
在沒有經過吳越同意的情況下大軍貿然進入,這和入侵沒什么分別。
如若換在平時,怕是早就得開戰了,但偏偏這個東方的第一強國連個屁都沒放。
吳越數十萬大軍就那么看著兩國聯軍在吳越領土內肆無忌憚的追殺正陽帝姬昊。
但吳越畢竟是強國,雖說現在并未出手,也僅僅是在觀望形式而已。
誰都知道,一旦把吳越給惹急了,必然會傾力一戰。
故而西楚與東閔聯軍也未敢在吳越放肆,只是追擊正陽帝姬昊一眾,即未擾民也未在當地作亂。
那種感覺好似雙方心照不宣似的,一方悶頭追正陽帝姬昊,一方放縱不管。
不過放縱歸放縱,這里面也不是沒有原因。
主要還是因為兩方造反的速度太快了,天子方面也敗的太快了,若非如此,吳越必然會在邊境部署兵力,不管怎樣對西楚與東閔二國來說都是個威懾。
可如今,吳越邊境并無大軍駐守,所以也只能聽之任之了。
但吳越也僅僅是放縱而已,并沒有過分到協助西楚與東閔聯軍捉拿正陽帝姬昊。
若非如此,姬昊跑的再快也得落到吳越的手里。
由于吳越對正陽帝姬昊拒不收留,姬昊一眾沒有辦法,只能迂回穿過吳越邊境,向西方的齊國逃去。
吳越不敢與西楚與東閔為敵,接納正陽帝姬昊,齊國的國君嚴開更是個沒主意的人,一聽正陽帝姬昊向齊國逃來,還把西楚與東閔聯軍引來,他當即就要下令封閉兩國邊境,防止正陽帝姬昊進入齊國。
但這時候,一向不和的齊國幾個公子卻都同時站了出來。
并且他們表明的意見都出奇的一致,那便是哪怕齊國不想與西楚與東閔兩國為敵也不能將正陽帝姬昊拒之于門外。
最好的辦法是效仿吳越,任由正陽帝姬昊進入,但己方拒不接納,當然也不禁止西楚與東閔聯軍的進入。
至于最后正陽帝姬昊要逃向何方,那就和齊國沒有關系了。
嚴開覺得欣慰的同時,也覺得幾個兒子言之有理,當即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