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和阿鹿去那道觀之中,興許就不會”
當(dāng)時兒媳過世,兒子沉浸于悲痛之中,家中一團亂。
她身中蠱毒,惶惶不安,見孫女孫子多病啼哭,便忍不住胡思亂想起來——甚至想著,兩個孩子是不是在她不知道的時候也被那僧人下了妖術(shù)。
諸般慌亂之下,才求到了道觀中去。
卻不料弄巧成拙,反而害了孩子!
“母親不必再自責(zé)。”蒼斌出言道:“對方若想下手,即便沒有道觀之事,定還會再尋時機。”
錯的不是母親,而是心懷叵測的惡人。
“真若說無用是兒子無用才對。若兒子當(dāng)初能警醒些,有用些,也不至于讓母親一人苦苦支撐。”蒼斌語氣低而慚愧。
而說至此處,他卻又想到了一件事情來。
“當(dāng)初蕓兒被帶去大永昌寺,在活人祭天名單之列——母親是否為此曾去見過大國師?”
他當(dāng)時受打擊誘發(fā)了心疾,昏迷后醒來,便讓人給母親傳話。
卻得知母親并不在家中——且足足半日之后才歸來。
當(dāng)時家中遭遇此事,母親卻抱病外出多時,他本就隱約覺得有些異樣,故而很有幾分印象。
而母親回來之后,卻以一種極篤定的語氣告訴他——蕓兒絕不會有事。
他當(dāng)時只當(dāng)母親在勸慰他。
“他當(dāng)初本是答應(yīng)過我,只要我聽從他的差遣,他便會保證蕓兒和阿鹿的安危”蒼老太太自嘲地笑了笑:“我一個受人擺布的棋子,同他自然是夠不上去談什么條件的,興許只因還有些用處,這才應(yīng)允了我——他當(dāng)時允諾,祭天之時會將蕓兒換下,保她平安。”
只是,注定是要換一個身份活著了。
即便是憤恨于對方的隨心所欲,不講道理,但能救下孫女,她已不敢再奢望其它。
可后來大國師不知為何又突然改了口,許是因為寧通之事敗露之故——宮中突然取消了以活人祭祀的旨意,蕓兒得以平安回家。
聽著這番話,張眉壽心底陡然升起怒火來。
蒼蕓當(dāng)初在大永昌寺里險些遭遇了什么,她比誰都要清楚。
繼曉表面答應(yīng)蒼老太太會保蒼蕓平安,卻暗下欲拿蒼蕓去滿足寧通的禽獸之舉——
毫無負擔(dān)地傷害利用著蒼家的人,插手別人的命運,視同人命如草芥。
她活了兩輩子,所見過的最該死的人,便是這惡和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