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綜合行政事務管理局的張成江博士建議暫時先關閉飛船內的民用網絡和電話通訊服務。
但葉恒想了想,最終卻搖頭道“不用了!”
他接著解釋道“之前我們說過,面對外星文明,我們不能露出任何的膽怯。偌大的飛船,沒有內部民用級網絡有點說不過去。只會自漏馬腳。而且以對方的科技水平,短時間內想要侵入我們的內部網絡應該也不太可能。讓大家禁止使用地球有關字眼,也只是為了以防萬一。另外,還有葉珊在,就算有什么意外的情況,她也能及時處理!不會讓我們不想讓對方看到的東西,泄露出去的。但飛船內的人員,要進入緊急狀態,所有非戰斗必要人員,全部都回家。”
于是,事情也就這樣定了下來。
飛船進入緊急狀態,人員回家,但網絡不斷。ii
與此同時,地球人類護衛軍軍事情報局方面的人員,則繼續監視hd2218恒星系內,這個外星文明勢力的活動。
結果很快,經過各方面專家們的分析,新的情報便又陸續出來了。
首先一點,在這個恒星系內的戰艦數量并不止之前葉珊發現的25艘。因為有些戰艦,地球號飛船從超空間蟲洞中跳出來的時候,剛好隱藏在了hd2218恒星系內,各行星的雷達盲區內。
雖然這個雷達盲區一般不會很大。
但還是遮住了一些對方勢力的飛船,經過幾個小時后,這些飛船在沒有防備一下,才陸續現身。
新發現的飛船,總共有6艘,和之前發現的那些加在一起,總共是31艘。
ii
其次,對方的這些戰艦,經過葉珊的進一步分析,確認總共有2艘恒星級的巡洋艦、3艘行星級的巡洋艦、5艘行星級驅逐艦、8艘行星級攻擊艦、13艘行星級護衛艦。
至于分別是幾級的戰艦,目前則還無法確認。
(宇宙飛船的類型,總共有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攻擊艦、護衛艦、太空飛船、穿梭機之分。
雖然每個文明,都會有自己的命名習慣,但宇宙中比較通用的,是以這樣的類型來區分的。
你或許可以自己弄一架航天飛機出來,就把它命名為什么什么戰列艦,弄一個空間站就稱為母艦。
但這在別人眼里,卻不是這樣定義的。
要結合飛船的航行速度、體積和戰斗力來綜合界定。ii
一般體長低于50米以下的,都只能稱為穿梭機。
體長低于150米以下的,速度低于光速萬分之一的,都只能稱為太空飛船。
體長超過150米,速度超過萬分之一光速,總火力超過50宇宙能量單位的,才能被稱為護衛艦。
體長超過500米,速度超過萬分之五光速,總火力超過100宇宙能量單位的,才能被稱為攻擊艦。
體長超過800米,速度超過萬分之八光速,總火力超過180宇宙能量單位的,才能被稱為驅逐艦。
體長超過1000米,速度超過千分之一光速,總火力超過300宇宙能量單位的,才能被稱為巡洋艦。
體長超過1500米,速度超過千分之三光速,總火力超過600宇宙能量單位的,才能被稱為戰列艦。ii
母艦的體長,則至少要超過3公里,速度要超過千分之一光速,防御護盾要達到至少1000宇宙能量單位。而火力則沒有規定。
當然,也有例外。人家有些高級文明的戰艦,體長雖然只有500米,但速度、火力和防御力都能達到戰列艦的水準。自然也可以被叫做戰列艦。但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只有少數9級的文明才能做到。
畢竟戰列艦的體積之所以一般都會達到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