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持續接近,一聲號角響起,帕爾斯人的輕騎兵從兩翼用來。
根據常年與帕爾斯人作戰的西域士兵描述,帕軍騎兵雖多,但大部分都是無甲的輕騎兵,這些人中既有附庸帕爾斯的部族武裝;也有其國內自備武器來參戰,想要分得一份戰利品的士兵——本質上來講,這帕軍的組成部分還真跟秦軍十分相似。
所不同的是,帕軍的核心部隊是被稱為古拉姆的具裝甲騎,這些人是帕爾斯酋首身邊的禁衛(相當于環衛宿直),跟著帕爾斯汗南征北戰,是開創帕爾斯大陸中部霸業的核心武裝。
這次,帕軍三萬騎兵中就有五千古拉姆,真可謂下了血本。
當然,既是甲騎具裝,那么肯定不會輕易動用,必然是其他部隊先找到秦軍的弱點后,再由這支王牌發動致命一擊——如果他們真的找得到的話。
秦軍對此不屑一顧,作為中陣的漢兵對輕騎兵和甲騎具裝都不陌生——女真人和黨項人都有強大的具裝騎兵,而蒙兀人是騎射大師,帕爾斯兵的素質不會比他們高的——正好秦軍中這些人也都有。
另外就是,所有漢兵都對自己手中的火槍有著充分信心,以往的實戰結果表明,任何人能夠穿的動的鐵甲,都無法抵擋火槍一擊。
這也是華夏正規中盔甲裝備比例越來越低的原因——參謀部認為盔甲能夠的防護優勢遠不如其消耗的大量體力和妨礙狀態速度所帶來的缺點。
參謀們沒有考慮士兵士氣問題,因為野戰軍堅定無比,可以被殺光但不可被擊潰,頂著槍林彈雨甚至大炮正步前進都是理所應當,沒有人認為弓箭能夠射垮一支野戰軍。
但秦軍中大部分漢兵都不是正規軍,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習慣,為自己準備一些防具具有保暖功能的棉甲是普遍裝備,也有不少人穿著從敵人那里繳獲的鐵甲——胸甲、鎖子甲、札甲、瘊子甲都有。
裝備不夠統一,個性化嚴重,這也是民兵部隊的特色。
不過,漢兵經受過的訓練和他們必須遵守的軍紀是相同的,因此,秦王一聲令下,“前進”的命令通過各中層和基層軍官傳達到每一個士兵。
于是,所有人都迎著敵軍前進,盡管數千敵騎沖鋒的氣勢無比駭人。
黑壓壓的帕爾斯輕騎兵如同海潮一般壓來,他們沒有見識過帝國的威名,因此不像東方的民族那樣對漢兵的戰斗力充滿恐懼,也不會戰端未開就先矮三頭。
何況他們擁有絕對兵力優勢,游牧民的賊性上來,自然顯得無所畏懼。
雖然只是輕騎兵,但是多達一萬人組成的隊伍依舊氣勢洶洶,他們漫過黑色的原野,如同一頭發瘋的怪獸,在滾滾煙塵中向秦軍撲來。
“射擊!”
兩軍距離百步,作為攻擊箭頭的漢兵急停,最前排的士兵也不瞄準,用手中擊發線膛槍對帕爾斯人突然開火。
怪獸遭到當頭棒喝,猝不及防的帕爾斯輕騎兵被打倒一片。
“射擊!”
漢兵命令依舊,剛剛完成射擊的第一排士兵站在原地裝彈,第二排士兵越過前面的同伴,向前走出五步后,也是突然急停,然后射擊。
然后是第三排,再然后是完成重新裝彈的第一排,往復輪回。
面對敵軍騎兵,秦軍只不過是進軍節奏稍微慢了一點——他們采用了某種三段射戰術的變體,每前進五步射擊一輪,憑借擊發線膛槍的射程優勢完成前兩輪打擊,然后由燧發滑膛槍在較近的距離上補充射擊。
秦軍火槍犀利無比,高聲嚎叫沖鋒的輕騎兵轉瞬間就變成驚聲尖叫,跌落一地。
在大口徑火槍的打擊下,無論人馬,中彈必死。
輕騎兵的攻擊被遏制。
實際上帕軍的傷亡并不大,四輪射擊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