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之事必非北人所愿。”
文仲對此倒是很肯定,徐世楊或許會殺宗室,但他肯定不會牽連到泉州的普通人。
“如何證明?”
楊太后追問。
她其實并不在意是否投降,畢竟現在看來大周確實走投無路了,但作為一個母親,楊太后怎么也得給自己的孩子拼一下。
她必須確保的只有一件事投降后,北人不會加害她的孩子!
否則的話,她寧愿抵抗到底,或者繼續逃跑,托庇與大理。
“這……”文仲等人一時也想不出個能被北朝所接受的辦法。
作為失敗者,請勝利者給予安全保證,要求的多了,別人怕是會不耐煩,本來該給的保證也會取消。
但要求的少了,這孤兒寡母如何能安心?
“吾要求很簡單,殺蒲受畊!”
楊太后想的是,讓北人把投靠他們的叛賊殺了,這樣以后別人想要效仿,就該事先想想北人會不會卸磨殺驢。
而且蒲受畊一死,就算北人反悔,自己帶著孩兒去見大周的列祖列宗,總算也能說自己給泉州宗室報仇了。
文仲等人略微猶豫了一下,在他們看來,北朝應該是不會殺蒲受畊的,倒不是因為這個人不該殺,而是因為這人是主動投降的,而且通過殺大周宗室表達忠心,若是北朝殺他,會讓那些叛周投華的人心中不安。
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包拯率先應承下來“臣認為,可以在回信中提及此事。”
作為擅長刑名的名臣,包拯首先想到的是,蒲受畊屠泉州不是只殺了宗室,而泉州可以確定是炎黃之地炎黃之民。
如果硬要說律條,不論按周律還是按華律,都該論斬,也許可以從這個方面著手,勸說北朝殺他?
“臣附議。”文仲倒是不像包拯想的那么多,他只是覺得試探一下總好過什么都不做。
……
從臨時行在出來,文仲略有些不安的問包拯
“包大人,您覺得北朝會為前朝宗室殺蒲受畊嗎?”
“可能不會,但也不是沒有這么做的可能。”包拯回答“我們不必提及泉州宗室,只是請北朝替枉死的泉州百姓做主。說不定徐世楊能夠同意。”
“而且……。”包拯猶豫了一下,小聲問道“文大人,如果北朝不殺那蒲受畊,您愿意去大理嗎?”
“不去!”文仲堅定的回答“我們去大理,托庇與外人,就等于坐實了大周非華夏正朔的說法,所以我們絕不能去大理!吾寧愿在此地戰死!”
北朝喜歡以大周對女真韃子稱臣,而自己滅亡女真來給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背書,如果大周小朝廷最終甚至托庇與大理這樣的小國,那真就如北朝所言,大周不過是個臣狄夷的兒皇帝了。
這是文仲死都不能同意的底線。
“那就這樣吧,如果大周國滅需要一定有人陪葬,不如就包某和文大人兩人去向大周的列祖列宗解釋吧。”
包拯平靜說道
“別死更多人了,已經夠多了。”
……
實際上,此時華軍南下的前鋒部隊距離大周小朝廷已經不遠了。
北上送信的使者不過走出一百五十里,就碰到一隊正在剿滅山賊的華軍騎兵,使者向領頭的軍官表明來意后,那名上尉立刻抽調二十騎兵,護送他們去找徐世楊。
而此時,徐世楊剛剛處理完泉州的事,抵達小朝廷曾經駐足的永安縣。
他看到回信之后,神色復雜的對使者說道“我沒法把蒲受畊的人頭交給你。”
“殿下,小臣聽聞,您一直稱漢人為炎黃貴胄,天選之民。”那使者還想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勸說一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