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兀人占據的地方并非全部是草原,特別是察哈爾、科爾沁東部和南部,以及土默特南部等地區,其實都是宜耕宜牧的好地方,而且這些地方都有不少的礦藏,煤和鐵都有。
這些地方才是蒙兀人能夠崛起的根基,其它那些一望無垠的大草原,給后世的小清新感慨大自然的偉大,“陶冶情操”還行,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當做基業,根本就是垃圾。
因為,游牧能夠養活一家人所需要的草場,大概是農耕所需的一百到一百五十倍。
只要漠南和漠東的那些肥沃土地實控在帝國手里,單憑草原,任何人都翻不起大浪。
所以徐世楊不能允許蒙兀人繼續控制察哈爾,就像他不能允許黨項人繼續控制興靈地區一樣。
察哈爾蒙兀投降后,徐世楊下令把察哈爾與科爾沁的核心地帶合并成新的綏遠省。
就像外蕃索倫一樣,在綏遠省范圍內的蒙兀部落,將被徹底拆分。
按照徐世楊的要求,這些地方的蒙兀人若是想要留在故鄉生活,必須分散成最大一百五十戶,最小六十戶的外蕃百戶。
徐世楊給了一千個蒙兀百戶的編制,超過這個數字的蒙兀人口,都將遷徙到外地去。
蒙兀人遷徙的第一目的地將是西域,徐世楊的長子,秦王徐代炫那邊整天嗷嗷叫著要人口,但現在漢人根本不可能給他,因為北方的漢人還是少,南方來的移民必須先填充華北、遼東和西北等省份。
但是蒙兀人之類就沒什么問題了,把他們遷徙出土地肥沃的地區,正好給漢人移民空出位置來。
而且,中亞的很多土地其實比蒙兀草原更加適合畜牧業,讓蒙兀人到那里養牛羊比在臥榻之側的草原更有前途也更讓人放心。
徐世楊給蒙兀人留下的第二遷徙地是苦夷(庫頁)、蝦夷兩島這兩個名字其實都是指同一個民族的不同稱呼。
苦夷人在華夏算是外蕃索倫的一種,但是徐世楊只給了他們十個中百戶和十個下百戶,總計兩千戶的編制,超越這個數字的苦夷人都要外遷,拒絕外遷或沒有到帝國登記的,則要算成野人,可隨意攻殺。
兩個島都算是大島,合計有16萬平方公里,其中蝦夷道是個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而苦夷島主要以狩獵為主。
徐世楊打算把蝦夷島上的索倫百戶遷徙到苦夷島上去,空出來的牧場交給蒙兀人經營。
在那種遠離大陸的島嶼上,就算蒙兀人敢于作亂也掀不起大浪來。
至于第三個遷徙地……。
徐世楊的想法是,等到海軍找到澳洲島,就把更多蒙兀人遷過去,讓他們在那個世界上最小的大陸上養羊。
總之,徐世楊打算對草原減丁,但不是只用屠刀,而是用這種軟刀子剝離蒙兀的人口,讓他們失去作亂的可能。
至于留在家鄉的蒙兀人,也要通過軍事和經濟雙重手段控制,大部分蒙兀百戶將會遷往真正的草原居住,適宜耕種和有礦產的地方將會空出來給漢人居住。
敢于抵抗遷徙的蒙兀人都要面對華軍的刺刀和子彈,而遷徙的蒙兀人將會淪落為徹底的牧民,除了出售牛羊馬匹,以及剪羊毛之外,他們將不會有任何別的產業。
一切在嚴酷的草原上生活所必須的物資布匹、鐵器、鹽、茶、糧食、酒等商品,都必須向漢人購買。
而且,與所有外蕃一樣,蒙兀人必須有帝國發放的赦書,才能到漢地貿易,國際間貿易的最大收入,仍然要留給漢人商隊。
不得不說,具體制定帝國國策的徐世楊和內閣,對外族的處理手段還是十分強硬的,就連依靠扶桑奴隸的血和淚開墾出來,已經漸漸有了收成的北大荒部分地區,在漢人移民大規模入住后,也要放棄那些土地,在遷徙到別的蠻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