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移民得靠自覺,我也不能強制遷徙。”
徐世楊搖搖頭,對兒子說道
“外蕃、庶民、奴隸都好說,漢人能有多少去蔥嶺以西的,得看你們秦國愿意給什么政策。”
“呵……,我們給再好的政策,還能有帝國的政策好嗎?”
徐代炫苦笑著搖頭
“漢人去遼東是直接分地,去河中府也是直接分地;去遼東能分個扶桑女人,來我們河中府最多也是分個帕爾斯女奴,怎么?帕爾斯的白奴比扶桑奴更合百姓口味?”
那倒不見得,這個時代的漢人審美觀并不覺得白種人更好看,其實也不覺得白種人比黃種人更白。
“所以你們還得從別處想想辦法,別總是土地女人的,這些東西國內都不缺。”
徐世楊提醒道
“但是國內想要提升社會地位,遠比秦國難得多。”
帝國太強了,滅交趾,戰場傷亡不到一千,反倒是水土不服造成了幾千病傷。
這次滅大理估計也不會有太大差別。
戰場傷亡極小,對帝國和內閣來說是好事——至少撫恤金可以少發一點,戰爭費用自然也會少很多。
對官兵們來說,這件事就只能說有好有壞了。
比如,想要在戰場上獲得足夠的功勞,提升自己和家庭的社會地位,現在比十年前難得多。
那個時候,一個女真甲兵的首級就是一個功勞,殺夠十個敵人,或者幾次完成上級交代下來的任務,公民資格就能到手,若是運氣好或者確實英勇,幾次大戰下來混個低級的貴族其實不算難。
但現在肯定不行了,在交趾那樣的戰場上,殺一百個敵人,也不會讓你被稱贊為勇士,因為這實在太正常了。
軍功難以獲得,別的方面獲得功勞的難度也相應的增加了,目前的帝國,一個歲剛剛成年的普通庶民,估計能在二十年內升成平民,再花二十年升級成公民。
而奴隸,如果運氣夠好,花一輩子成為庶民就算不錯了。
也就是說,雖然徐世楊不斷努力,但帝國的階級仍然在固化,老百姓向上的流通渠道在變窄。
這是十分危險的趨勢。
“父親的意思是,如果我這邊能夠在功勛上有更優惠的政策,內地會有更多人自愿移民?”
“難道不是嗎?”徐世楊笑道“隨著帝國越來越穩定,想在政治地位上提升自己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但你們邊疆不一樣,雖然屬國左官、貴族比國內低一點,但總歸是比平民老百姓好不少,那些國內的游俠少年之類,想靠軍功提升自己的,到你這里來似乎更好一點。”
另外,帝國雖然上升渠道變窄了,但下降的窟窿還是那樣,漢人犯了罪,只要不是死罪,受罰降為庶民是正常現象。
貴族們每代也要遞減爵位,公民的下一代,如果沒有足夠功勞就要成為平民。
所以,最近,徐世楊一直思考如何重新拓寬底層人民上升的渠道——在獲得軍功已經越來越難的情況下。
也許,通過教育提升是個好主意?
徐世楊打算在各省鋪開高中教育后,制定新的政策,把所有高中畢業生直接提升為公民,給受過教育的新一代更高的。
這樣對勸學也有很大好處,對推行新式教育,夯實科技基礎也是一樣。
徐世楊知道,在他來的那個時代,國內有很多人特別討厭并反對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快樂教育。
他不想知道那些人處于什么目的,不過他認為華夏帝國還沒發展到那種地步,他必須大力提倡應試教育,并以此為z治正確普及全國。
除了教育之外,另一個底層上升的渠道,就是各個屬國。
特別是那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