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老徐家每代人口都會上漲一大截,前世明朝那種三百年間宗親數十萬根本就不在話下,上百萬都有可能。
這些人怎么安置?
宗親之外,隨徐世楊打天下的那些功臣,給他們爵位,給他們官位,給他們地位,這都是應得的。
但養尊處優之下,他們的后代是否能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做出貢獻?還是成為拖后腿的存在?
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成為后者吧?
所以徐世楊才設計了功勛制度作為鞭策手段,結合代代減爵的傳統,給所有宗王勛貴一個為之奮斗的理由和目標(貴族的繼承人立下足夠的功勛就可以不減爵),而非讓他們一出生就躺在功勞薄上,被人當豬一樣圈養起來。
可這又有了新的矛盾——以如今帝國這種威勢,上哪去給大家找這么多功勛?
還有,徐世楊普及教育,現在還好點,在過幾代人,那么多受教育的人民需要更好的生活,更高的政治地位,上哪里去找到這些東西滿足他們的胃口?
徐世楊能夠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對外擴張。
宗室親王們帶頭,勛貴跟上,引導所有有志于提升自己地位的人一起上。
帝國擴張到自然邊界的極限,就把外面那些地分封出去齊楚燕韓趙魏秦晉衛鄭許莒魯宋,除了齊因為是皇帝登基前的王號而不能作為封國名之外,其余王號都可以封。
擴張到哪里就封到哪里,以經濟為紐帶,以血緣和文化為樞紐,把母國和屬國緊密聯系起來,直到占據整個世界,再也沒有可擴張的地方為止!
因為現在的華夏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一旦停止擴張,內卷化就不會停止,衰落就不可避免。
擴張、霸權,這就是帝國的生命,不能也無法停止。
所以徐世楊才會支持自己兒子繼續向西擴張,留下以征服的土地,給后人慢慢開發。
現在這些土地對帝國的經濟意義并不大,甚至可能是個負擔,但它們是帝國的安全閥,有了這些土地,帝國才有未來。
也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在休整了區區一年之后(就這安靜的一年還取締了數百家外蕃勢力,實際上還是擴張了),帝國將會發動新的擴張攻勢。
目標是東南半島上剩余的國家。
然后,再過幾年,帝國還會繼續發動對天竺的征服,然后再從天竺這條路線一路向西,跟秦國并行擴張,直到世界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