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帝國直接參與的,對占城方向的擴張,進展也是十分順利。
或者說,順利的有些過頭了。
帝國海路軍只用了兩個月即占領占城全境,號稱兵力百萬的占城軍(實際不足6萬,含輔兵)給帝國制造成了不到三百人的直接傷亡。
而這還不算什么,戰爭開始之初,占城就明白自己無法對抗華軍的入侵,因此向臨近的其他國家求援。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也很現實:華夏不是滅了占城就能滿足的,只不過第一個是占城,接下來肯定還會輪到真臘、暹羅,以及更靠西的東吁。
現在,只有大家放棄僥幸心理,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華夏,才有生存下去的機會,若是還各管各的分頭抵抗,那么只會被華夏一個個吞并滅亡。
這說法沒錯,然而沒有什么卵用,占城與真臘,真臘與暹羅,暹羅與東吁之間都是不死不休的敵對關系,指望他們團結起來,真是純粹想多了。
何況,暹羅國王有個女婿是漢人,他自認為暹羅與其他國家并不相同,自己應該有資格獲得類似高麗的地位。
另外,東吁王朝的皇帝(自稱)認為自己有實力獨自抵抗華軍的入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這想法也不是完全狂妄自大,因為東吁王朝是地區強國,以前經常壓得大理、暹羅喘不過氣來,另外東吁王朝北方與華夏交界處地形復雜,原始森林密集,認為漢人大軍無法深入東吁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這一系列原因,造成占城聯絡鄰邦共同對抗華夏政策的徹底破產和失敗,這也就注定了占城,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滅亡。
當然,也不是全都滅亡,至少識趣的暹羅,若是能更加恭順一些,未必不能像高麗那樣以一個蕃國的身份繼續生存下去。
大約7月中旬的時候,暹羅王派使者抵達金陵,請求華夏冊封。
暹羅王拒絕占城王求援的時候,做的很決絕,但從使團構成上來看,他們還是有些不安的——所有使節團男成員都是漢裔或有漢人血統的人,純暹羅血統的男子一個都沒來。
但是女人來了不少。
暹羅王知道當初高麗王曾經把自家適齡女兒全挑出來,給華夏皇室世字輩一人一個當妾,雖說當時看來自家公主巴巴的送上門去給人當妾看起來是委屈了,可現在再來回頭看,這就又有些不同了——那是當妾嗎?那是給帝國的太子和親王們當側妃!
還有比這更能保住自家的辦法嗎?
更妙的是,外國側妃生的皇子沒有外戚支持,對正宮娘娘無法形成威脅,也不會卷進爭位的漩渦里(沒資格),給自家帶來麻煩。
而帝國肯定也會承情,就算割些地給華夏,他們至少肯定不會真的滅亡兒媳婦的國家。
這么大的好處,由不得暹羅王不動心,因此他把自己所有女兒和國內王室、頂級大臣、貴族家適齡女兒全都打包送了過來。
當然,暹羅王也不指望送幾個公主過來就能解決自己的安全問題,這個世上所有和親,送女的一方都要附帶大量財富。
暹羅這次自然也不會例外,按照替暹羅王做說客的漢裔使節的說法,若是華夏皇帝同意和親,暹羅貴女嫁郡王做側妃,每人陪嫁黃金一千兩;嫁親王做側妃,每人陪嫁黃金五千兩;若是有機會嫁的更高,那么陪嫁一萬兩!
對于暹羅來說,這可不是個小數目,但對華夏來說,這點金子也就只有象征性的意義。
帝國不是以往那些塞北的窮韃子,不需要依靠和親帶來的錢彌補財政缺口,實際上皇室也不怎么喜歡暹羅進貢的公主——因為不漂亮。
不過,對于主動送上門來的厚禮,帝國也沒有拒之門外的意思。
因此,內閣在與暹羅代表團談判的時候,提出可以收下那些暹羅貴女,分給代字輩親王和郡王為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