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后的十五屯,原本屬于徐世楊的老爹,0個月前又被當做禮物送給他,成了徐世楊的個人財產。
這是一座標準的塢堡,或者用更通俗的詞匯描述——土圍子。
夯土圍墻寬達米,高足有5米多,塢堡民兵可以直接站在墻頂防守。
圍墻四角還有同樣夯土的堡樓,上下都開有狹窄的小窗,可以用弓箭或長矛對外攻擊。
徐世楊下屬的所有村民都居住在圍墻里,徐家十五屯所有最重要的建筑物——徐世楊這位堡主的居所、各種倉庫、工坊也都在圍墻里面,此外還有兩口水井。
如果有盜匪攻堡,民兵只要把大門一關,再堵上幾塊大石頭,就能堅持很長時間,磕掉賊人幾顆大牙也不是不可能。
現在這年頭,還能有點正常人氣的,恐怕也只剩這些有自保能力的土圍子了。
“各回各家,另外把新來的人安排在曬谷場上,讓他們先住那些韃子的帳篷,女的就先安排在土地廟里,總之先住下。”
進了堡,徐世楊徹底放松下來,他懶洋洋的命令道
“抓住的那些韃子,都綁在樹上,先晾著。所有繳獲,找胡老頭和公孫先生登記入庫,誰敢偷拿老子砍了他!”
他昨天剛剛經歷一場真正的戰斗,又一夜未睡,現在困得厲害,只能先睡一會,然后再處理后續工作。
徐世楊接手徐家十五屯的時候,這個屯堡有5戶人家,不算徐世楊本人,一共有屯丁7人,半丁55人。
另外,還有女子22人,男女孩童85人,老人2人。
一共445個人。
在這個時代的江北,通行的規則是男性8歲成年,到50歲之前,都要按時納糧并為保甲服各種勞役。
4歲到7歲,以及50歲到55歲的男性,算是半丁,理論上可以只向堡主繳納一半份額的糧食,并減免幾項最沉重的勞役。
當然,那是日子還過得下去的屯堡才有的概念,現在大部分屯堡干脆直接取消半丁概念,把所有能動的男人都當成丁口,一樣的完稅納糧,一樣的沉重勞役。
徐家不想過份壓榨堡民,因此一直大力收攏小股流民,這些成群結隊游蕩在中原大地上的人群數量眾多,為了活命,他們有時也會攻打塢堡,甚至易子而食都并不罕見。
能活到現在的流民,韌性不敢說強,但至少也不能算弱,是非常好的人口增長點。
大的流民群體是危險的野獸,但小點的群體在塢堡堡主們眼中卻成了肥肉,徐世楊曾經參加過本家幾次針對流民的行動,這段時間又給他分了00多丁口和00多其他人口。
再去掉這段時間死去的堡民,昨夜之前,徐家十五屯一共有30人,其中作為主要勞動力的丁口和半丁300人。
以人口而論,這是一個很平常的北方塢堡,相對來說既不強盛,也不算弱小。
不過,算上昨夜從韃子手中奪回來的人口,徐家十五屯人數已經超過一千,丁口半丁約有500,已經算是一個強盛的村子。
若是論起戰斗力,恐怕他一個堡子就能打別人兩個。
‘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睡著前,徐世楊迷迷糊糊的想
‘幸好我沒有選擇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