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現(xiàn)場響起一片驚嘆聲。
……
看過燧發(fā)槍,徐世楊立刻趕往洛水河,那里還有一群工匠正在搭建水車。
無論是什么東西,只要想大規(guī)模制造,最基礎的問題就是如何提升動力。
另一個位面把蒸汽和電氣當做兩次工業(yè)革命的象征,不是沒有道理的。
人力畜力終究有限,而且持續(xù)輸出功率永遠比不過機器,直接運用自然力量的水車在這方面就要好得多,在蒸汽機還不敢想的情況下,徐世楊只能選擇想盡辦法利用水力。
前往水車施工現(xiàn)場的路上,幾個工匠頭目還跟在身邊,徐世楊就一邊走,一邊囑咐今后的武器生產。
“燧發(fā)槍要造,但槍機產量上不去的話,火繩槍就不要停止生產。”
“先造二十桿燧發(fā)手槍,槍管直接截短步槍的,我很快要去江南一趟,急著要。”
“給騎兵的短款燧發(fā)步槍也先造一批,讓騎兵適用一下,槍管長度只要步槍一半或三分之二就成。”
騎在馬上基本不可能順利操作火繩槍,因此騎兵火槍最低限度也得是簧輪槍或燧發(fā)槍,既然徐家的科技樹直接跳過簧輪槍,那給騎兵裝備燧發(fā)槍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我說的線膛怎么樣了?”徐世楊想到什么就問什么。
“線膛并不難。”隱隱已經成為鐵匠頭子之一的湯隆回答“只是俺看過那些槍了,拉出線膛,其實有些得不償失。”
線膛槍的子彈需要咬膛,以現(xiàn)在的子彈加工精度根本做不到,若是想發(fā)揮線膛槍的威力,得用小錘子強行把大號鉛彈敲進槍管里,這樣的線膛槍開一槍,都夠滑膛槍開三槍了。
而且,若是裝彈完成后沒有順利擊發(fā),你想把子彈再弄出來時,恐怕就只能呵呵了。
“先造幾支試用一下。”徐世楊吩咐道“你們可以嘗試一下在子彈方面做些改進,比如在子彈上包塊皮革,這樣子彈就比較容易咬膛了。”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用米涅彈,那玩意其實也不難造,但米涅彈咬膛,需要強勁的化學能改變彈頭形態(tài),以燧發(fā)槍的氣密性根本發(fā)揮不出米涅的威力,這也是用米涅彈的步槍幾乎是火帽擊發(fā)槍的原因。
徐家現(xiàn)在的化學工業(yè),根本不可能充足數(shù)量的火帽,因此點開米涅技術只能靠后。
不過這不意味著不能用線膛槍,就像徐世楊剛才說的那樣,給球形子彈包裹一塊紡織物或皮革,照樣能咬膛,提高轉速和初速,增加射程、威力和準確性,只是沒有米涅性能提升的那么夸張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