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新加盟塢堡的背叛還是敵對塢堡的聯合,在軍事上對徐世楊來說都不是什么大問題。
他有絕對的信心,新軍一出,這些塢堡都會被徹底打敗。
但徐世楊非常擔心人心問題——自己老爹的做法明顯是封建化的并吞他人部曲,就算成功,那些人肯定也不是心甘情愿支持徐家在青州的統治,無法作為核心人口看待。
這對今后與韃子的大戰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現在核心人口本來就少于韃子,若是等韃子大軍殺到,這邊還在內亂,那可就搞笑了。
當然,徐世楊也清楚,自己當初的政策走向實在太過遲緩,兩年時間才統一一個縣,并把另一個縣變成半控制區,可僅僅青州轄下就有一府十三縣,按徐世楊的速度何時才能統一青州府?
更別說整個齊魯,以及江北和華夏了。
所以徐世楊打算跟自己父親好好談談,統一一下兩人施政方針,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既能收攏人心,又能快速擴張的方法。
這種方法或許會是兩人政策的折中,但總比都走極端強得多。
確定這一點后,徐世楊打算立刻離開日照回到莒州,但走之前,一個重要問題必須解決——如何更快的把江南原來的物資卸下。
這方面,張家的塢堡主不斷叫苦張家以港口維生,名下土地和佃戶本來就少,徐睦河徐老爺前段時間在日照征用丁口牲口,組建了兩個新軍營,張家在其中出力不少。
隨后徐老爺又發起青州統一戰爭,進一步征募張家丁口,致使現在張家連搬運物資的人口都十分匱乏。
張家希望,前線的戰事如果不那么緊張,徐家能夠統一返回一些人口,或者給張家分配更多新抓來的俘虜,以便完成卸貨任務。
這要求立刻就被徐世楊拒絕了,現在是打仗,后方缺人口不能從前線想辦法。
至于新抓來的俘虜,徐世楊對他們有另外的安排,不可能隨便分給塢堡主(不管是舊朋友還是新來的)充當佃戶。
但是后勤同樣重要,物資堆在港口里卸不下來也是個麻煩,徐世楊可不像當隆美爾。
因此,他給張家出了個主意——張家放棄包括農活在內的所有其他工作,剩下的所有能用的人口都集中到港口裝卸工作中來。
作為補償,徐家可以在糧食、鹽等物資上給予張家更多補償。
如果張家不答應這個要求,或者答應下來也無法完成裝卸工作,那么徐世楊希望把部分船舶轉移到別的港口卸載。
比如說東面屬于萊州府轄下的幾個港口。
他們應該愿意為大筆經濟補助幫助徐世楊轉運來自江南的物資,而且徐世楊認為他們不敢貪墨。
雖然陸地上的運輸線會被拉長,且消耗會大一點,但總比讓物資在海上飄著強。
徐世楊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完基于現實利益,但張家對此不這么看,他們聽到這個提議的第一想法是莒州方面可能想分散海運對張家的依賴。
這樣的話,張家依靠港口在青州勢力中所取得的特殊地位將會被動搖,甚至有可能會讓徐家產生取而代之的想法。
以徐家現在的威勢來說,這可不是個可以一笑了之的威脅。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張家最終答應了徐世楊的第一個方案,即放棄他們微薄的農業,除了有手藝的工匠外,其他人力部用在卸載進港物資的工作上。
得到這個承諾,徐世楊也只能暫時給予一定的信任,畢竟張家也已經算是青州勢力內二線核心。
不過,徐世楊也提醒了他們,江南來的物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對青州來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比本土生產的物資還要重要。
因此及時卸貨對青州方面來說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