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已經不大了。
沒有了最大的缺點,優點自然而然就被放大許多,這也是李逵能夠成為徐世楊第二人親兵隊長的最大原因。
隨之而來的,自然是更高的待遇。
李逵現在的工資,如果換算成高粱,差不多相當于一百畝中等田地一年的收成!
而且還不用交稅,這樣算的話,他甚至已經可以算是個中等地主了!
有了錢,李逵發現自己更能理解以前哥哥和嫂子為啥那樣對待自己了。
就是因為沒錢唄……。
當初李逵干活雖然不少,但吃的也多,兄長租種日照王家50畝田地,其中一大半是中田,剩下的則是劣田,每年打下糧食,大部分都要交給王家做租子。
剩下的已是不多,養活哥嫂自己,老娘,還有一個孩子,再加上李逵,這生活之艱難,可見一斑。
那個時候,平時家能吃個半飽就很幸福了,也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給老娘和孩子買一升細面,做頓面條或包幾個餃子嘗嘗。
這種情況下,李逵多吃一口,哥嫂的孩子,自己的那個小侄子,自然就要少吃一口,長久下來,做父母的,再怎么豁達,也不可能喜歡李逵。
這些明細賬,都是給徐世楊當親兵的時候,徐世楊跟他細算出來的。
算完之后,徐世楊還專門召集各營軍官,以及那些被稱為“預備國士”的軍士官,一起細算過一遍,然后徐世楊命令他們回去跟各自營中的士兵再算一下。
按徐世楊的說法,這也算是一種憶苦思甜,李逵不明白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只是他多少聽到過一點消息——下面的士兵對此反響很強烈,士兵的士氣以及訓練時的情緒都高漲不少。
徐世楊還趁熱打鐵,要求新軍下屬的各小隊,每十天都要舉行一次類似的小會,會上也不局限于憶苦思甜,大家可以敞開說說以前的生活,自己對未來的向往,生活和訓練中遇到的麻煩和困難,甚至對青州軍戰斗以及訓練方法的改進等等……。
麻煩和困難,大家能幫著一起解決的,自然群策群力。
實在解決不了的麻煩,也可以向上級匯報,直到匯報到徐世楊那里。
在青州,徐世楊辦不到的事,已經很少了。
實際上,就連這次輪休,也是因為有士兵普遍反應,自從到了新軍后,就沒再回過家,有些想老爹老娘了。
問題反映到徐世楊那里,司令官也沒有客氣,立刻開始安排野戰營輪休計劃。
等這次獲得休假機會的士兵回營后,那些參加對兗州、萊州攻擊作戰的營,也會開始輪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