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三。
作為內海的渤海海面風平浪靜,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在劈波斬浪,向目的地高速前進。
這就是徐世楊的攻擊艦隊,包含部海軍艦艇和上百艘屬于航運公司的運輸船,為了保證運力,徐世楊甚至雇傭了部分李飛虎的部分船只,總共合計大小船只260艘。
此次出擊,徐世楊動用了定遠、鎮遠、經遠、靖遠以及從齊省新調來的來遠共5個旅。
加上徐世楊的半個近衛隊,陷陣兵部隊。
合計野戰兵力7人,另有水師和參戰水手5000余人,幾個新組建的小型特種作戰單位,以及從齊省和遼南調派的民兵5000余人。
部兵力超過10。
按照之前逃人的情報和參謀部的估計,攻擊目標蓋州附近大約還有1000左右的真韃子和2到000阿哈。
齊軍占據絕對兵力優勢,而且韃子留守的人員,多是些還沒長大的半丁或50甚至60歲以上的老頭,連殘疾人都有,有戰斗力的部隊少的可憐。
九月初五,齊軍先頭部隊乘坐小船迅速占領空無一人的連云島,隨后衛隊登島,在這個小島上建立了前敵指揮部。
在計劃中,這個島嶼將承擔齊軍進攻的后勤基地,物資轉運站之類的工作,但主要攻擊部隊不會登島,因為這太麻煩了,他們將直接前往清河入海口附近的預訂登陸地點。
在那里,第一批登陸的部隊是專門挑出來的陷陣兵精銳,這些人乘坐小船趁黑夜摸上岸,消滅韃子可能存在的海岸巡邏力量,控制一塊登陸場,以引導后續部隊。
不過登陸過程十分順利,韃子并沒有參謀部設想中的海岸防御部隊存在,他們在海岸上倒是有兩個烽燧,不過防御措施十分簡陋,里面只有一個衰老的韃子和他的家人以及阿哈駐守而已。
這些人的警惕性十分低下,一直到陷陣兵摸進烽燧,把韃子的脖子切開之后,他的家人和阿哈才發覺情況不對,看到女真主子的尸體后,這些奴隸很痛快的投降了,烽火臺自然也點不起來。
帶隊的陷陣營軍官魯智深命令把這次行動的第一批俘虜送到連云島上去,自己率隊控制了半里長的一段海岸線,然后點起篝火引導后續船隊。
過了沒多久,第二批登陸部隊到來,這次是新成立的工兵部隊——占據遼南后,除了補足騎兵連缺口外,徐世楊并未擴大各旅建制,也沒組建新的野戰旅,反倒是籌建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小型兵種單位。
這所謂的工兵就是其中之一,按魯智深的看法,工兵似乎就是遇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輔兵隊伍,不過徐世楊似乎很重視這個目前編制還很小的單位,對這些工兵的裝備投入也十分上心。
工兵營這次來了200人,這些家伙利用隊伍里的大福船運來了一長串舢板一樣的平甲板小船,這些小船都有型制較為統一的連接口和厚木板,小船側舷對側舷挺成一長溜,再用專門的厚木板和粗麻繩鏈接起來,迅速形成一個延伸到海里的浮動棧橋!
這就是工兵營帶來的新玩具架橋船。
型制相同的多艘架橋船鏈接在一起,可以方便且迅速的在海邊或河流上架起可供騎兵通過的浮橋,比如這次,工兵架起一座棧橋只花了一個多時辰。
這東西是徐世楊和齊軍參謀部吸取了旅順登陸作戰時的教訓而委托改進的特種裝備,現在看起來效果不錯。
這座棧橋主要供應給靖遠旅的騎馬步兵和野戰旅下屬的騎兵連登陸,步兵單位則依舊依靠小船轉運登陸。
即使這樣,連戰兵帶輔兵,僅僅2個多時辰后,已經有超過15000人完成登陸。
在這個時代,這絕對是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的效率。
有了棧橋,騎兵單位可以跟步兵一起迅速